入木三分的拼音、解释、组词
入木三分的简介: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指墨迹深透木板三分,形容笔力遒劲。#语出南朝宋.羊欣《笔阵图》。后用「入木三分」比喻评论深刻中肯或描写生动逼真。△「鞭辟入里」
2. #南朝宋.羊欣《笔阵图》(据唐.张怀瓘《书断.卷二.王羲之》引)1>晋2>帝时,祭北郊,更3>祝版4>。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羲之书多不一体。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唐.李冗《独异志.卷上》。 (2) 晋:朝代名,西元265∼420。司马炎篡魏,吞并吴、蜀而有天下,国号晋,是为晋武帝。传至愍帝,为前赵所灭,史称西晋(西元265∼316)。后司马睿即位于建康,是为晋元帝,史称东晋(西元317∼420)。传至恭帝,为刘裕所篡。此处所指应为东晋。 (3) 更:改。 (4) 祝版:古代祭祀所使用,写有祭文的木版。〔参考资料〕 唐.李冗《独异志.卷上》王献之常为写〈祭晋元帝庙祝文〉版,墨入木,深八分。
3.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会稽人,曾经担任右军将军,因此又称为「王右军」。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擅长行、草和楷书。一般而言,秀丽的字体会显得柔弱无力,而苍劲挺拔的字,又常会显得厚重刚硬,然而王羲之所写的字,却是风格超凡,刚柔并济,苍劲豪迈中不失秀丽细致。经过勤学苦练,笔力更是强健有力,无人能比。据说,有一次皇帝在北郊举行祭祀的仪式,必须更换原本已写有祝祭文的木版,工人们在削去王羲之写过的木版时,发现他的笔迹竟然透入木版有三分之深!由此可见王羲之雄厚强劲的笔力。此事见于南朝宋.羊欣《笔阵图》。王羲之在三十三岁时写的〈兰亭集序〉,以及三十七岁时写的〈黄庭经〉,一向被誉为书法艺术中最好的小楷范本,后人尊称他为「书圣」。而羊欣用来形容王羲之笔力的「入木三分」,后来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评论深刻中肯或描写生动逼真。
1. 晋王羲之在版上写字,而墨迹透入木版三分的故事。典出唐.张怀瓘(ㄍㄨㄢˋ)《书断.卷二.王羲之》。今用于比喻评论深刻中肯或表演逼真生动。【例】他的评论虽只是寥寥数语,却入木三分,切中时弊。
1. 晋朝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版,墨迹透入木板三分的故事。典出唐.张怀瓘《书断.卷二.王羲之》。本形容笔力遒劲。后比喻评论深刻中肯或描写精到生动。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六.晋唐小楷真迹》:「韩宗伯敬堂所藏曹娥碑,为右军真迹。绢素稍黯,字亦惨淡。细视良久,则笔意透出绢外,神彩奕然,乃知古云入木三分不虚也。」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时期,最初指的是书法技艺高超,后来引申为见解、文辞极其深刻。它出自于一个典故,相传王羲之在宴会上题字于木板,笔力之深竟透入木板三分(约1.5毫米)。
详细解释
- 出处:据《书断》记载,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一次聚会中,用鼠须笔在木板上书写了一篇文字。聚会结束后,有人将木板雕刻成碑文。后来人们发现,墨汁竟然深入了三分(约1.5毫米)。
- 寓意:比喻文章或言论见解深刻、有力,或者技艺精湛到极点。
造句
- 小说家张伟的笔触入木三分,将人物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
- 老师对这道题目的解析入木三分,让同学们茅塞顿开。
- 他的书法作品,入木三分,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 学术研究者李教授的论文,入木三分地剖析了问题的本质。
- 这首曲子的演奏技艺达到了入木三分的地步。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入木三分》这个成语不仅可以用在文学创作上,还可以用于描述各种形式的艺术或学术探讨中。
分词解释
rù
1 进,由外到内:进~。~梦。2 适合,恰好合适:~选。~耳。mù
1 树类植物的通称:树~。乔~。灌~。~石(树木和石头,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缘~求鱼。2 木料、木制品:~材。~器。~刻。~匠。~已成舟。3 棺材:棺~。4 质朴:~讷(朴实迟钝)。5 呆笨:~鸡。6 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麻~。7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8 姓。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fēn,fèn
1 区划开:~开。划~。~野(划分的范围)。~界。~明。条~缕析。~解。2 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发。~忧。~心劳神。3 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会。~行(háng )。4 散,离:~裂。~离。~别。~崩离析。~门别类。5 辨别:区~。~析。6 区划而成的部分:二~之一。7 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