肄仪的拼音、解释、组词

肄仪的简介:

yì yí
1.古代王者因事举行祭祀,例须预习威仪,谓之"肄仪"。

  • AI解释

词语“肄仪”通常指的是学习或练习礼节、仪式,或是指在学馆中学习礼仪规范。这个词主要源于古代中国,并且与儒家文化中的礼制教育密切相关。

详细解释:

  • :这里的意思是“学习”、“练习”,强调的是通过反复的实践来掌握某项技能。
  • :指礼节、仪式或形式,可以是任何形式的礼仪规范或者社交行为的标准。

因此,“肄仪”合在一起意味着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如学馆或书院中,系统地学习和反复练习各种礼仪、规则和规范。它不仅限于表面的礼貌行为,更包含了深层次的文化理解和道德修养过程。

造句示例:

  1. 在古代的贵族教育体系里,“肄仪”不仅是教授年轻人如何正确行礼如仪,更是培养他们成为有教养的君子的重要途径。
  2. 这位老师在课堂上强调了“肄仪”的重要性,提醒学生们不仅要注重学术知识的学习,还要掌握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
  3. 为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小明”选择在一个周末参加了“肄仪”课程,学习如何更加得体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4. 在古代中国的书院中,学生不仅学习四书五经,也通过“肄仪”的方式深刻理解并实践儒家文化的精髓。
  5. “礼仪之邦”并非空穴来风,“肄仪”的传统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体现了对秩序与和谐的追求。

希望这些解释和示例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词语。如果您有更多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随时告诉我!

分词解释

1 学习;练习。如:肄习;肄业。《説文•聿部》:“,習也。肄,篆文。”2 检查;査验。《漢書•酷吏傳•義縱》:“歲餘,關吏税肄郡國出入關者,號曰:‘寧見乳虎,無直甯成之怒。’”3 蘖;嫩条。《廣韻•至韻》:“肄,嫩條也。”4 余。《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晋國不恤周宗之闕,而夏肄是屏。”5 劳苦。《玉篇•帇部》:“肄,勞也。”

1 人的外表或举动:~态。~表。威~(使人敬畏的严肃容貌和举止)。2 按程序进行的礼节:~式。~仗。司~。3 礼物:贺~。谢~。4 供测量、绘图、实验用的器具:~器。5 法制,准则:~刑。“设~立度,可以为准则”。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