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学士的拼音、解释、组词
翰林学士的简介:
hàn lín xué shì
1.官名。唐玄宗开元初以张九龄﹑张说﹑陆坚等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德宗以后,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亲近顾问兼秘书官,常值宿内廷,承命撰拟有关任免将相和册后立太子等事的文告,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往往即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北宋翰林学士仍掌制诰。清代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其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清末复置翰林学士,仅备侍读学士的升迁。
1.官名。唐玄宗开元初以张九龄﹑张说﹑陆坚等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德宗以后,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亲近顾问兼秘书官,常值宿内廷,承命撰拟有关任免将相和册后立太子等事的文告,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往往即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北宋翰林学士仍掌制诰。清代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其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清末复置翰林学士,仅备侍读学士的升迁。
- AI解释
《翰林学士》一词,源自中国历史上的官职。"翰林"原指宫廷中的文人、文学家或文才出众者,而"学士"则是对博学之士的一种尊称。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用来特指在古代皇家内专门负责起草诏书、编写史籍以及参与各种重要政务讨论的高级官员。
详细解释
- 起源与职能:翰林学士最早起源于唐代,最初是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随着历史的发展,其职责逐渐扩展至编修国史、草拟朝廷文书等重要事务。
- 地位与待遇:由于职位特殊且工作内容的重要性,翰林学士不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待遇优厚。他们通常是文官体系中极为重要的成员之一。
造句
-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翰林学士常常是皇帝顾问的重要组成部分。
- 李白虽然并非朝廷正式任命的翰林学士,但其才华横溢,常被邀请参与诗文创作。
- 翰林学士不仅需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应具备处理复杂政务的能力。
- 他从一名普通官员逐步晋升为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最信任的心腹之一。
- 在那个崇尚文治的时代,成为翰林学士是每位士人梦寐以求的目标。
以上句子展示了"翰林学士"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分词解释
翰
hàn
1 长而坚硬的羽毛:理翩振~。2 借指毛笔和文字、书信等:~苑。~墨(笔墨,借指诗文书画)。~藻。
林
lín
1 长在一片土地上的许多树木或竹子:树~。森~。~海。~薮(➊山林小泽;➋喻丛集的处所)。2 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书~。艺~。碑~。儒~。3 姓。
学
xué
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2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校”)。~院。~府。中~。大~。上~。3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
士
shì
1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族。~大夫。2 旧时指读书人:~子。~民。学~。3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女。4 对人的美称:志~。烈~。女~。5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兵。~卒。~气。6 称某些专业人员:医~。护~。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