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袍的拼音、解释、组词

棉袍的简介:

mián páo
1.絮了棉花的中式长衣。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中间缝裹棉絮胎的长袍,冬天穿用,可以御寒及保暖。也称为「棉袍子」。

词语解释

棉袍 - 定义: 棉袍是一种传统的冬季保暖服饰,主要由质地较厚、保暖性好的棉布制成。 - 特点: 常见为长袖上衣或连身的长外套,适合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它的设计通常比较宽松舒适,便于穿脱和保暖。 - 文化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棉袍常常与老年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象征着温暖、关怀。

造句

  1. 冬天里奶奶总是穿上她那件蓝色的棉袍,显得格外精神。
  2. 妈妈亲手为我缝制了一件粉色的棉袍,既漂亮又暖和。
  3. 在寒冷的冬日里,孩子们身着各式各样的棉袍奔跑于雪地之中。
  4. 爷爷坐在暖和的小屋里,披上一件灰色的棉袍,读着书享受着悠闲时光。
  5. 这件棉袍是我外婆从北方带来的,特别适合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御寒。

这些句子不仅展示了“棉袍”的使用场景,还融入了文化背景和个人情感,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分词解释

mián

1 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像桃,内有白色的纤维和黑褐色的种子。纤维供纺织及絮衣被用。种子可榨油,供食用和工业用(通称“棉花”):~袄。~被。~布。~纺。~桃。~纱。~线。~絮。

páo

1 中式长衣:~子。长~。旗~。棉~。皮~。同~(旧时军人相称)。~泽(“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如“~~之谊”、“~~故旧”)。2 衣服的前襟:“反袂拭面,涕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