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判的拼音、解释、组词

书判的简介:

shū pàn
1.指书法和文理。《新唐书.选举志下》:"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 AI解释

书判》,这个词语主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体系中,是一种特定的考试形式。它的含义是指考生通过写作来判断或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详细解释:

在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的“文解试”(也称作“明文字”)通常会包含一种题型是要求考生进行书面判案,即根据给定的法律案例材料来撰写判决文书。这种题目旨在考察考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

造句:

  1. 书判题通常是关于古代经典的司法案例解析,以此考验士子们对于儒家伦理和法律条文的理解。
  2. 在那次重要的科举考试中,他不仅精通诗词歌赋,还在“书判”部分展现了卓越的逻辑分析能力。
  3. 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学生们花费大量时间练习如何进行精巧而有力的书判写作。
  4. 尽管历史上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擅长文章创作,但他们对于“书判”的撰写往往并不如其他形式那样自信和熟练。
  5. 他通过了严苛的“书判”考核,展现了他的法律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成为了当时最受尊敬的学者之一。

这些例子旨在展示《书判》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方式及其重要性。

分词解释

shū

1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 信:~信。~札。~简。~函。3 文件:证~。说明~。4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5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6 字体:草~。隶~。楷~。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pàn

1 区别,分辨,断定:~明。~辨。~据。~读(利用已知的视觉信息符号来判断新获得的视觉信息的含义)。~断。2 分开,截然不同:~然。~若两人。~若鸿沟。3 评定:裁~。谈~。~卷子。4 司法机关对案件的裁决:~词。~决。~案。5 古代官名:通~。~官(中国唐、宋两代辅助地方长官处理公事的人员,传说中借指阎王手下管生死簿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