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火罗语的拼音、解释、组词
吐火罗语的简介:
tǔ/tù huǒ luó yǔ/yù
1.二十世纪初在我国新疆发现的用中亚婆罗米斜体字母书写的印欧语系的语言。属印欧语系西部语群。有两种方言。初发现时定名为吐火罗语,后来逐渐有人提出异议,遂将吐鲁番﹑焉耆一带残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为焉耆语,而将库车一带残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为龟兹语。但也有学者主张仍保留吐火罗语这个名称,将前者称为吐火罗语A或东吐火罗语,将后者称为吐火罗语B或西吐火罗语。1975年又发现了长达88页的焉耆语残卷《弥勒会见记》剧本,虽仍不全,但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长的一部该语言的文献。
1.二十世纪初在我国新疆发现的用中亚婆罗米斜体字母书写的印欧语系的语言。属印欧语系西部语群。有两种方言。初发现时定名为吐火罗语,后来逐渐有人提出异议,遂将吐鲁番﹑焉耆一带残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为焉耆语,而将库车一带残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为龟兹语。但也有学者主张仍保留吐火罗语这个名称,将前者称为吐火罗语A或东吐火罗语,将后者称为吐火罗语B或西吐火罗语。1975年又发现了长达88页的焉耆语残卷《弥勒会见记》剧本,虽仍不全,但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长的一部该语言的文献。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一种古时流行在大陆地区新疆吐鲁番、焉耆和库车一带的语言。分焉耆与库车两种方言。
《吐火罗语》是古代使用于中亚地区的语言之一,属于印欧语系中的一个分支。它主要被发现并确认是在公元4至10世纪期间,特别是在今天中国的新疆地区(古称高昌、焉耆等地)以及阿富汗等国家的佛教遗址和文献中。吐火罗语是多种不同的方言集合体,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研究这一时期文化和社会的重要资料之一。
详细解释
- 发音与书写:吐火罗语使用波斯或梵文字母体系进行记录。
- 历史背景:它在佛教文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是当时宗教和文化交流的媒介语言之一。
- 重要性:研究者通过吐火罗语文献发现了许多关于古代社会、文化和宗教的重要信息,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互动的理解,也增进了对中亚历史的认识。
造句
- “吐火罗语的研究对于理解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至关重要。”
- “考古学家在新疆的一座佛教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用吐火罗语写的卷轴。”
- “学者们通过翻译和研究吐火罗语文献,揭示了古代高昌地区丰富的历史信息。”
-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解析那些古老的吐火罗语文本,这对于语言学界来说是一项重大突破。”
- “在中亚地区的博物馆里展出了一件用吐火罗语书写的珍贵文物,吸引了许多学术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
请注意,上述句子旨在展示“吐火罗语”这一概念的使用方式,并非真实的历史记录或具体事件。实际上,由于吐火罗语文本数量有限且研究难度较大,相关文献资料的发现与解读对于学者而言是一项挑战性工作。
分词解释
吐
tǔ,tù
1 使东西从口里出来:~痰。吞~。~刚茹柔(吐出硬的,吃下软的;喻欺软怕硬)。2 放出,露出:高粱~穗。~故纳新。3 说出:~话。一~为快。
火
huǒ
1 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力。~烛。~源。~焰。烟~。~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2 紧急:~速。十万~急。3 指枪炮弹药等:~药。~炮。4 发怒,怒气:~暴。~性。5 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毒~攻心。6 形容红色的:~红。~腿。7 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8 姓。
罗
luó
1 捕鸟的网:~网。2 张网捕捉:~掘(用网捕麻雀,挖掘老鼠洞找粮食。喻用尽办法筹措款项)。门可~雀(形容门庭冷落)。3 搜集,招致,包括:~捕。~致(招请人才)。网~。包~。~织罪名(虚构罪名,陷害无辜)。4 散布:~列。5 过滤流质或筛细粉末用的器具:绢~。6 用罗筛东西:~面。7 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绮。~扇。8 量词,用于商业,一罗合十二打。9 同“ 脶 ”。10 姓。
语
yǔ,yù
1 话:~言。汉~。英~。~录。~汇。~重心长。2 指“谚语”或“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3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旗~。4 说:细~。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