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望的拼音、解释、组词

既望的简介:

jì wàng
〈书〉指望日的次日,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阴历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古时称「既望」之时间则较长,或指十四、十五至二十三、二十四之时段。宋.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既望》一词是古汉语中常用的时间名词,用来指代农历每月十六日。在古代中国的月相纪日法中,“望”特指农历每月十五日,即满月之日;而“既望”则指的是从“望”的次日至下一个朔日(新月)之间的日子,意为过了望后的第一天。

以下是关于《既望》的详细解释及5个造句:

详细解释

  • 望日:农历每月的十五日。这一天通常是满月。
  • 既望:在“望”之后的一天,即十六日。这个名称来源于古代对月亮周期的认知和称呼习惯。

造句示例

  1.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喜于农历十七日即《既望》之日赏月吟诗,这已成为一种文化传统。”
  2. “中秋佳节前的《既望》,我们全家一起在后花园赏菊饮酒,别有一番风味。”
  3. “古代诗人多有描写《既望》时的情景和心境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悟。”
  4. “《既望》这天恰好是学校运动会的日子,校方特地安排了晚上在操场举办烟花晚会,庆祝这一特殊的日子。”
  5. “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即《既望》,也是许多民间传统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如祭祖、祈福等习俗常在此期间举行。”

以上例子展示了《既望》作为时间名词,在特定文化或情境下的应用。

分词解释

1 动作已经完了:~往不咎。~而。2 已经:~成事实。~定。3 常与“且”、“又”连用,表示两者并列:~快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