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省的拼音、解释、组词

右省的简介:

yòu shěng/xǐng
1.唐代中书省的别称。以其在宣政殿廊庑右面,故称。

  • AI解释

在古代中国,"右省"是官署名之一,主要是指唐代和宋代的政事堂或门下省。这两个朝代都设有三省六部制,其中“右省”指的是门下省,其长官为侍中。

详细解释

  • 唐代:“右省”,也称作门下省,是唐代中央行政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负责审查皇帝的诏书是否符合法度、格式等,并进行复核。门下省在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 宋代:虽然两宋时期中央政府进行了许多改革,但“右省”一词有时仍用来指代某种类似于唐代门下省的功能或机构。

造句

  1. 在唐朝的朝堂上,张大人因谏言被贬至右省任职。
  2. 李侍郎在右省任宰相期间,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
  3. 古代中国的中央政府中设有左、右省等不同的职能部门,负责分理国家大事。
  4. 他虽为右省官员,但因直言敢谏而颇受皇帝赏识。
  5. 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通过了殿试的人会被直接分配到右省工作。

分词解释

yòu

1 面向南时,西的一边,与“左”相对:~手。~边。2 地理上指西方:山~。江~。3 指政治思想上保守或反动的:~倾。~派。~翼。4 古代称等级高的:~族。~职。无出其~(没有高过它的)。5 崇尚,重视:“窃以~文兴化,乃致治之所先”。6 古同“侑”,劝酒,劝食。7 古同“佑”,帮助,偏袒。

shěng,xǐng

1 地方行政区域:~份。~会。2 节约,不费:~钱。~事。~吃俭用。3 简易,减免:~略。~称。~写。4 中国古官署名:中书~(①魏晋开始设置,总管国家政务,历代有所沿革,唐初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共管政事;②元代“中书省”兼管“尚书省”的职权,权更重,成为中央最高的官署,称地方最高行政官署为“行中书省”,简称“省”,是现在“省”的来历)。尚书~。门下~。秘书~。5 古代称王宫禁地:~中。~闼(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