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无二门的拼音、解释、组词
法无二门的简介:
指法律统一,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通。同“法出一门”。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不二法门」。见「不二法门」条。
2. 此处所列为「不二法门」之典源,提供参考。 《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入不二法门品第九》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1>无识2>,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3>法门4>。」于是文殊师利5>问维摩诘6>:「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注解〕 (1) 示:开示。 (2) 识:知道、了解。 (3) 不二:指不是两个极端。 (4) 法门:指修行入道的门径。 (5) 文殊师利:佛教菩萨名,生卒年不详,简称为「文殊」。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萨,和观音、地藏、普贤并称四大菩萨。相传山西五台山是文殊师利的道场。 (6) 维摩诘:僧人,生卒年不详。维摩诘为胡语的音译。意译为「净名」、「无垢称」。为《维摩诘经》的主角。
3. 此处所列为「不二法门」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不二,不是两个极端,也就是唯一,绝对的。法门,指修行者所从入的门径。不二法门,就是到达绝对真理的方法。在《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叙述众菩萨阐发各自对「入不二法门」的见解,最后大家问文殊师利菩萨的看法,文殊菩萨认为「不二法门」就是不可用言语说明的,无法用意念去体会的,无法问答的。后来文殊菩萨转问维摩诘的意见,维摩诘默然,一句话不说。文殊菩萨看了有所体会地说:「善哉!善哉!原来真正的不二法门是不需要文字语言来形容的。」后来「不二法门」成为一句成语,除佛经原有意思外,经常是用来指唯一的方法或途径。
词语解释
《法无二门》,这是一个佛教术语,出自《大乘起信论》,主要强调在佛学中一切真理与方法没有两面之分,都是统一的整体。这里的“法”指的是佛法或宗教教义,“无二门”则意味着不存在两种对立的道路、手段或理论。这一理念旨在阐明佛法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认为正确的修行路径和理解佛法的方式是合一的,并非存在对立或冲突。
造句
-
在修学佛道的过程中,《法无二门》的思想帮助我们认识到,无论是禅定还是智慧,都是通向觉悟之路的两面,二者不可分割。
-
《法无二门》的理念表明,修行和理解佛法并不是对立的过程,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
通过深入学习《法无二门》,许多信徒开始意识到,道德行为与精神修养是同一个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不应割裂看待。
-
在实践中,《法无二门》指导我们认识到,不论是日常生活的行动还是冥想修行,都是统一整体的一部分。
-
《法无二门》的教义告诉我们,在探索佛法真理的过程中,没有绝对的对立面或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所有路径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
分词解释
fǎ
1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办。~典。~官。~规。~律。~令。~定。~场。~理。~纪。~盲。~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制。~治。犯~。守~。合~。宪~(国家的根本大法)。政~。奉公守~。逍遥~外。2 处理事物的手段:办~。设~。手~。写~。3 仿效:效~。4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式。~帖。5 佛家的道理:佛~。~号。~轮。~像。~门。6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师。~器。~事。7 指“法国”:~文。~式大菜。8 姓。wú
1 没有,与“有”相对;不:~辜。~偿。~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度。~端(无缘无故)。~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非(只,不过)。~动于衷。~所适从。èr
1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2 双,比:独一无~。3 两样,别的:~话。不~价。mén
1 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儿。~口。开~见山。2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3 途径,诀窍:~径。~道儿。4 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亦指一般的家庭:~第。~风。~婿。长(zhǎng )~长子。5 事物的分类:分~别类。6 宗教的教派或学术思想的派别:教~。~徒。7 量词:一~大炮。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