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荛的拼音、解释、组词

刍荛的简介:

chú ráo
①割草打柴的人;樵夫:询于刍荛。②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陋的人(向人提议时作谦辞):诸公谁听刍荛策。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割草砍柴。《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2. 割草砍柴的人。《淮南子.主术》:「然而群臣志达效忠者,希不困其身,使言之而是,虽在褐夫刍荛,犹不可弃也。」

3. 谦称自己是草野鄙陋的人。唐.李白〈与韩荆州书〉:「若赐观刍荛,请给以纸笔。」

刍荛》是一个出自古代典籍中的词汇,常用来形容地位低微、见识浅陋的人。这一词组源于《诗经·小雅·都人士》,原意是指樵夫和牧童,后泛指地位低贱或知识有限的普通百姓。

详细解释

  • :指的是草料。
  • :在这里特指割草的人,在古代,常常是樵夫、割草的农人等身份较低微者。后来这个词组被引申为对地位低下或见识浅薄者的尊称。

刍荛》一词用于表示谦逊的态度,即不以自己的身份地位自居,而是认为自己也可能有不足之处,愿意听取来自不同阶层的意见和建议。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的谦虚、包容精神。

造句示例

  1. 这位老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对国家大事仍有一番见解,真不愧为“刍荛之见”。
  2. 在这次企业交流会上,专家们强调要尊重“刍荛之言”,鼓励所有员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3. 他虽然出身寒门,但却善于倾听来自各阶层的声音,正所谓“刍荛之谋勿弃”。
  4. 真是“刍荛有益”,我从一个普通市民那里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5. 老板对员工们说:“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虚心接纳‘刍荛之见’。”

这些例子展示了在不同的语境中如何恰当地使用《刍荛》这个词组来表达尊重和谦逊的态度。

分词解释

chú

1 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秣(饲养牛马的草料)。反~。2 割草:~荛(割草称“刍”,打柴称“荛”。指割草打柴的人。后常用作向人陈述意见的谦辞)。~言(常用来谦称自己的言论)。~议(同“刍言”)。3 草把:~灵(古代送葬用的茅草扎的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