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之乱的拼音、解释、组词
侯景之乱的简介:
hóu/hòu jǐng zhī luàn
南朝梁将侯景发动的叛乱。侯景原是北魏大将,又先后归附东魏、西魏,公元547年降梁,次年举兵叛变,攻破建康(今南京),囚死梁武帝,立简文帝,并发兵四出攻掠,长江下游地区遭严重破坏。551年废简文帝,立萧栋为梁帝,后又废梁帝自立,国号汉。次年为梁军所破,败死。
南朝梁将侯景发动的叛乱。侯景原是北魏大将,又先后归附东魏、西魏,公元547年降梁,次年举兵叛变,攻破建康(今南京),囚死梁武帝,立简文帝,并发兵四出攻掠,长江下游地区遭严重破坏。551年废简文帝,立萧栋为梁帝,后又废梁帝自立,国号汉。次年为梁军所破,败死。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南朝梁武帝大统十四年,魏降将侯景与宗室萧正德勾结,举兵叛变,攻破建康,陷台城,武帝被逼饿死。景遂立简文帝,复弑之,自立,称汉帝。后为王僧辩、陈霸先等所破。景逃亡时被部下杀死。史称为「侯景之乱」。见《梁书.卷五六.侯景传》。
《侯景之乱》是历史上的一个事件,主要记载于中国南朝时期。具体来讲,这是指发生在梁武帝晚年的一场叛乱,由于叛军领袖侯景而得名。
详细解释
时间与背景: - 时间:发生在公元548年至553年。 - 原因:当时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长期不纳后宫嫔妃的请求,使得很多贵族和将领对朝廷不满。侯景原本是北魏的降将,在梁朝担任要职。后来由于在处理军事行动时与梁朝皇帝产生矛盾并被解除兵权,于是起兵反叛。
过程: - 发动:侯景集结了一支军队,于公元548年攻入南梁都城建康(今南京),并迅速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 影响:这场叛乱导致南朝政权动荡,梁朝实力大减,最终引发了一系列的内斗和外患,使得南朝国力衰弱。
结果: - 侯景虽然在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最终由于内部矛盾加剧以及北齐等势力的干预而失败。 - 梁武帝被囚禁后不久去世,随后侯景被东魏军队击败,其部下王僧辩建立梁朝复国(即南陈),结束了这场叛乱。
造句
- 《侯景之乱》给南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 在《侯景之乱》中,侯景利用了朝廷内部的矛盾和不满情绪来发动叛变。
- 梁武帝在位期间忽视了对军队将领的管理,《侯景之乱》正是这种疏忽导致的结果之一。
- 《侯景之乱》之后,南朝的实力大大削弱,为北周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 历史上的《侯景之乱》提醒我们,即使是强大的帝国也可能会因内部问题而衰弱。
分词解释
侯
hóu,hòu
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爵。~门。公~。封~。诸~。2 古代用作士大夫之间的尊称。3 姓。
景
jǐng,yǐng
1 环境的风光:~色。~致。~物。~观。~气(a.景色;b.指经济繁荣现象,统指兴旺)。~深。2 情况,状况:~象。~况。年~。3 佩服,敬慕:~仰。~慕。4 高,大:~行(xíng )。5 姓。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乱
luàn
1 没有秩序:~套。紊~。凌~。2 社会动荡,战争,武装骚扰:~世。政~。平~。~邦不居。3 混淆:~伦。败常~俗。4 任意随便:~吃。~跑。5 男女关系不正当:淫~。6 横渡:~流。7 治理:~臣。8 古代乐曲的最后一章或辞赋末尾总括全篇要旨的部分:~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