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宪的拼音、解释、组词
抚宪的简介:
fǔ xiàn
1.下属对巡抚的尊称。
1.下属对巡抚的尊称。
- AI解释
《抚宪》一词在中国古代官制中特指地方巡抚,是明清时期的一种高级地方军政长官。巡抚一职源于明代,其职能包括军事、民政等多方面事务,具有一定的权力与地位。
详细解释:
- 地位:在清代,巡抚的地位仅次于总督,在地方上拥有较高的行政权。
- 职责:负责管理省内的政务,监督府、州、县的运作,同时肩负调兵遣将的责任,应对军事事务。
- 官职称呼:因“抚”字寓意安抚百姓,“宪”即法律,故巡抚也被称作“抚宪”,表示其不仅是地方行政的管理者,也是执行司法和维护秩序的角色。
造句:
- 清代初期,许多官员因战功赫赫而得以升迁为巡抚,比如李自成曾经的将领张献忠在投降后被任命为四川巡抚。
-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苦不堪言,新上任的巡抚决心整顿地方秩序,打击盗匪,以安定民心。
- 在科举制度下,一些士子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步入仕途,成为巡抚这样的显赫人物,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改善家境的愿望。
- 由于巡抚往往兼任兵部官员,负责地方军事防务,在面对敌对势力入侵时,他们必须迅速做出决策,调集兵力抵御外侮。
- 清朝末年,随着社会变革的加深,一些巡抚开始倡导改革措施,试图挽救衰微的清王朝。例如,李鸿章就是一位积极推动洋务运动的重要巡抚之一。
希望上述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抚宪》这一历史术语及其在古代官制中的意义与作用。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