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罪的拼音、解释、组词

见罪的简介:

jiàn/xiàn zuì
〈书〉见怪;怪罪 :招待不周,请勿~。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得罪别人。如:「他为人鲁莽,所以常见罪别人。」

2. 被人责怪。如:「见罪于父兄。」《三国演义》第一○一回:「李严因军粮不济,怕丞相见罪,故发书取回,却又妄奏天子,遮饰己过。」

词语《见罪》的详细解释

释义: "见罪"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为“被加罪”。在古代文献中,“见”常用于表示被动语态,因此它通常意指一个人被其他人加上罪名或受到处罚。这个词组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法律和伦理观念。

使用场合: 这个词语多用于古文中的正式文体或者一些书面用语中,较少出现在口语中。

造句

  1. 古代情境描述:
  2. “若非张大人秉公断案,小人恐怕早已见罪于法。” 这句话描绘了一种情景,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因为某种误会而被指控犯罪,幸亏有人公正处理才免遭法律的惩罚。

  3. 历史著作引用:

  4. 《史记》中有记载:“文帝初即位,因见罪人,知其无辜。” 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文献之一,《史记》,描述了汉文帝在初次登基时发现一个被误判的罪犯。

  5. 古文典籍引用:

  6. “虽吾子无罪,亦当矜怜,况乃见罪者乎?” 在这种情境中,这句话可能用于表达一种对无辜者的同情或对错误判决的担忧。

  7.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背景描述:

  8. 在小说《三国演义》的一段情节里,诸葛亮可能会说:“若非周瑜见罪于孙权,蜀吴联手,天下何足虑哉?” 这里将“见罪”用于一种假设性的表述方式,来探讨如果历史事件有所不同,其结果会如何。

  9. 现代人对古代故事的叙述:

  10. 当一个人在讲述《红楼梦》中的情节时可能会说:“贾宝玉因一时之错便被父亲见罪于家门。” 这里使用“见罪”来形容一种家庭内部因为误会而产生的严厉惩罚情况。

以上造句旨在展示词语"见罪"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分词解释

jiàn,xiàn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2 接触,遇到:怕~风。~习。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5 会晤:会~。接~。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zuì

1 犯法的行为:犯~。~人。认~。有~。~恶。~名。~魁。~行。~证。~责。~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不容诛。2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功~。~愆。~尤(“尤”,过失,罪过)。归~于人。3 刑罚:判~。畏~。待~。请~。4 苦难,痛苦: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