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繻者的拼音、解释、组词

弃繻者的简介:

qì rú zhě
1.弃繻生。

  • AI解释

弃繻者》这个词语并不是一个现代汉语中的常见词汇,它出自古代文献中,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历史背景进行理解。在汉代史书《汉书·李广苏建传》中有提到“弃繻者”这一典故。此故事来源于西汉时期,描述的是弃繻者的品德和功绩。

详细解释

  1. 弃繻者”的来源:“繻”,古时的一种丝织品或布帛,用作使者所持的凭证,如旌旗、符节等,象征着传达信息的任务。当使臣经过的地方,地方官员会将此物件交还,表示敬意。
  2. “弃”在这里是形容词:意味着抛弃或遗失的意思。“弃繻者”原指不慎遗落了使者所持的凭证的人。

  3. 故事背景与内涵:相传西汉时期,有一个叫公孙弘的人,他误拿了使臣的符节(繻),并在归还时被发现。公孙弘因此受到表彰和奖励,这个事件后来成为关于品德高尚、勇于承认错误和纠正行为的正面例子。

造句

  1. 公孙弘因为拾金不昧而被称为弃繻者,他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2. 小明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但不小心遗失了书签。他向管理员道歉,并承诺会妥善保管每一份资料,像弃繻者那样,珍惜每一次借阅的机会。
  3. 张经理在出差途中不慎遗失了公司的重要文件,但他第一时间联系相关部门,并通过个人努力找到解决方案,大家称他为现代版的弃繻者
  4. 小张捡到了钱包并归还给失主。他的行为像古代的弃繻者一样,体现了高尚品德和责任感。
  5. 在校园里开展的一次诚信教育活动中,讲述了弃繻者的典故,鼓励学生们学习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弃繻者》这个词语并不常用,上述解释基于历史文献背景,而造句中则赋予了新的含义,以符合现代语言的使用习惯。

分词解释

1 舍去,扔掉:抛~。遗~。~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世(超出世俗或指去世)。~养(父母死亡的婉辞)。~置不顾。~瑕录用。

zhě

1 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读~。作~。二~必居其一。来~。2 助词,表示语气停顿并构成判断句的句式:陈胜~,阳城人也。3 这,此(多用在古诗词曲中):~个。~回。~番。~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