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识之无的拼音、解释、组词

仅识之无的简介:

jǐn shí zhī wú
之无:指最简单的字。形容识字不多。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不识之无」。见「不识之无」条。

2. 此处所列为「不识之无」之典源,提供参考。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据《全唐文.卷六七五.白居易》引)仆1>始生六、七月时,乳母2>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3>。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所致。 〔注解〕 (1) 仆:我,自谦之词。 (2) 乳母:专司授乳及看护幼儿的仆妇。 (3) 默识:暗中记诵在心。〔参考资料〕另可参考:《新唐书.卷一一九.白居易列传》

3. 此处所列为「不识之无」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到自己六、七个月大时,即能辨别「之」、「无」二字。后世便以「之」、「无」比喻极浅显易懂的字,如:「略识之无」、「粗识之无」、「稍识之无」、「仅识之无」等,都指识字不多,学问不高之意,而「不识之无」则用来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

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词语是“仅识之无”。看起来这可能是一个由两个部分组成的词语,或者是对某个词语或概念的不准确表达。不过,“仅识”通常指的是仅仅认识、知道的意思;而“之无”则可能是表述中的错误或者是在尝试创造一个新的词语结构。

如果我们将“仅识之无”拆开来看: - “仅识”:仅仅知道、仅有所知。 - “之无”:可能意图表达某种没有的状态或事物,但在这个组合中并不明确。

因此,“仅识之无”可能被理解为“仅仅认识但没有任何实质内容或意义”,不过这种解释在实际使用中并无对应词语存在。如果我们尝试创造这样一个短语并加以解释的话,可以这样理解:

释义: - 仅仅是知道一些表面的信息或者概念,但却没有深入的了解或实践。 - 强调对于某种知识、信息只是停留在知晓层面,并未涉及理解和应用。

接下来提供5个基于这一意图的造句: 1. 小王虽然经常听到关于量子力学的说法,但对他来说,仅识之无,他并不真正理解其中的核心概念。 2. 在讨论环保问题时,李教授指出许多人都认为可以随意使用自然资源,这其实是一种仅识之无的态度。 3. 有些人在职场上只会套用别人的经验而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人对于工作的改进可以说仅识之无。 4. 小明知道怎样操作电脑,但他只停留在表面的使用层面,并没有深入学习编程语言,因此在实际开发中仅识之无。 5. 张老师认为学生应该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浅层次理解上,这就是他强调“仅识之无”需要避免的原因。

分词解释

jǐn,jìn

1 不过,才:不~如此。绝无~有。~只(仅仅)。

shí,zhì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途老马。2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1 没有,与“有”相对;不:~辜。~偿。~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度。~端(无缘无故)。~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非(只,不过)。~动于衷。~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