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运动论的拼音、解释、组词
分子运动论的简介:
fēn/fèn zǐ yùn dòng lùn/lún
用物质结构的原子分子论来阐述热现象的理论。19世纪中叶开始建立。其要点是:(1)宏观物体是由大量微粒(分子或原子)组成的;(2)分子(或原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热运动,这种热运动越剧烈,宏观物体温度就越高;(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用物质结构的原子分子论来阐述热现象的理论。19世纪中叶开始建立。其要点是:(1)宏观物体是由大量微粒(分子或原子)组成的;(2)分子(或原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热运动,这种热运动越剧烈,宏观物体温度就越高;(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 AI解释
《分子运动论》,又称“热运动理论”或“布朗运动理论”,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在恒定温度下,物质中所有分子无规则地进行着永不停息的运动。这一理论是由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首先观察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种现象(布朗运动),后来由多位科学家如阿伏伽德罗、达姆凯尔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展。
分子运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 分子的存在:所有物质都由微小的粒子——分子组成。
- 无规则运动:在任何温度下,这些分子都在进行无规则的热运动。这种运动的原因是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以及与外界环境的能量交换。
- 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从而导致其运动速度加快。
- 扩散现象:在高温条件下,不同物质间可以发生分子间的扩散作用。
造句:
- 科学家通过研究布朗粒子的移动来验证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原理。
- 在夏天的午后,一杯冰镇饮料中的糖分迅速溶解的现象可以用分子运动论解释。
- 温度变化对食品中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保存有着重要影响,这背后就是分子运动理论的应用。
- 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是罗伯特·布朗首次观测到的分子运动现象之一。
- 分子运动论揭示了温度升高会导致空气更加活跃,从而产生气流和对流的效果。
以上句子旨在帮助更好地理解《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分词解释
分
fēn,fèn
1 区划开:~开。划~。~野(划分的范围)。~界。~明。条~缕析。~解。2 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发。~忧。~心劳神。3 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会。~行(háng )。4 散,离:~裂。~离。~别。~崩离析。~门别类。5 辨别:区~。~析。6 区划而成的部分:二~之一。7 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春~。秋~。
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
运
yùn
1 循序移动:~行。~动。~转(zhuàn )。2 搬送:~输。~载。~营(交通工具的运行和营业)。~力。~销。空~。海~。3 使用:~用。~算。~笔。~筹(制定策略)。4 人的遭遇,亦特指迷信的人所说的遭遇:~气。命~。幸~。国~。5 南北距离:广~百里。6 姓。
动
dòng
1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①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②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2 使开始发生:发~。3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4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5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6 非静止的:~画。7 可变的:~产。8 行为:举~。~作。9 常常:~辄得咎。
论
lùn,lún
1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断。~点。~辩。~据。~者。议~。讨~。辩~。2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舆~。专~。社~。3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4 看待:一概而~。5 衡量,评定:~罪。~功行赏。6 按照:~件。~资排辈。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