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上书的拼音、解释、组词
公车上书的简介:
gōng chē shàng shū
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 AI解释
《公车上书》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与戊戌变法相关。它指的是1895年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们(即通过了乡试但尚未赴京参加会试者),联名向当时的清廷皇帝光绪帝呈递奏折,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详细解释
- 背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
- 事件:1895年初,日本迫使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了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并索取巨额赔款。此消息传到北京时,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们得知后,愤怒不已。于是,康有为等人在6月11日联合了10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提出了改革建议,希望能变法图强。
- 内容:上书中列举了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并表达了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批评和对变法救国、振兴中华的愿望。
- 影响:虽然“公车上书”未能直接促成变法成功,但它标志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开始从理论走向实践。它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发生。
造句
- 公车上书的发起人康有为在历史课本中多次被提及。
- 现如今学习这段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公车上书》对后来的政治变革的影响。
- 尽管当时光绪帝没有采纳所有建议,但“公车上书”成为了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个转折点。
- “公车上书”的参与者们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展现了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 了解《公车上书》的故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及其背后的社会变革。
分词解释
公
gōng
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3 国家,社会,大众:~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4 让大家知道:~开。~报。~然。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6 敬辞,尊称男子:海~。包~。诸~(各位)。7 雄性的:~母。~畜。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9 姓。
车
chē,jū
1 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火~。~驾(帝王的马车)。~裂(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俗称“五马分尸”)。前~之鉴。2 用轮轴来转动的器具:纺~。水~。3 用水车打水:~水。4 指旋床或其他机器:~床。5 用旋床加工工件:~零件。6 方言,转动身体:~身。~过头来。7 姓。
上
shàng,shǎng
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边。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古。~卷。3 等级和质量高的:~等。~策。~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4 由低处到高处:~山。~车。~升。5 去,到:~街。6 向前进:冲~去。7 增加:~水。8 安装,连缀:~刺刀。~鞋(亦作“绱鞋”)。9 涂:~药。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课。~班。11 拧紧发条:~弦。12 登载,记:~账。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桌~。组织~。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来。锁~。选~代表。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年纪。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书
shū
1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 信:~信。~札。~简。~函。3 文件:证~。说明~。4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5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6 字体:草~。隶~。楷~。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