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巧针的拼音、解释、组词
丢巧针的简介:
diū qiǎo zhēn
1.亦作"丢针儿"。 2.旧时七月七日乞巧的风俗。 3.又旧时宫廷习俗,则以五彩丝穿九孔针,先穿完的为得巧,迟为输巧。参阅阿英《女儿节的故事--"七夕"风俗志》。
1.亦作"丢针儿"。 2.旧时七月七日乞巧的风俗。 3.又旧时宫廷习俗,则以五彩丝穿九孔针,先穿完的为得巧,迟为输巧。参阅阿英《女儿节的故事--"七夕"风俗志》。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农历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盆中,称为「丢巧针」。明.刘桐.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
《丢巧针》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中的一种方式,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南方地区,在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当天进行。这个活动是女性们向织女祈求手巧、心灵手快和幸福生活的传统习俗之一。“巧”指的是灵巧、敏捷;“针”则是指缝纫时用的细长工具。在这一天,人们会用针和线扎在漂浮于水面的薄荷叶或花瓣上,以测试个人的灵巧度以及祈求得到织女赐予的手艺。
详细解释
- 活动背景:《丢巧针》通常在七夕节这一天进行。这一天被视为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
- 参与方式:参与者需要准备细长的绣花针、一碗清水或油,以及一些彩色纸条等物品。
- 过程:将绣花针轻轻放在水面,然后用手轻抖手绢或者通过其他方法让针在水面上移动。如果有彩纸或其他装饰物,也可以放入水中作为参考点来测试针的方向和轨迹。
造句
- 在七夕这天,小红和她的女伴们一起参加了传统的丢巧针活动。
- 每年七月初七,村里都会举行丢巧针的仪式,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
- 小明对姐姐说:“等到了明天的七夕节,我打算参加丢巧针活动。”
- 老一辈的人总是鼓励年轻女性在七夕那天通过丢巧针来祈求手巧和好运。
- 学校举办了传统文化节,其中一个环节就是让同学们体验传统的丢巧针游戏。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