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的拼音、解释、组词

二十四史的简介:

èr shí sì shǐ
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清乾隆时所颁定的正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皆为纪传体史书。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和编年史等体例的历史书籍的总称。它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开始,直到明朝末年的《明史》结束,共计24部史书,总计3213卷。

这部历史巨著涵盖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明代晚期约四千多年中国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政治等的重要资料。它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全面记录,也是后世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材料之一。《二十四史》在内容上广泛而丰富,在编纂体例上也具有较高的价值。

以下是五个使用“二十四史”作为主题或背景的造句:

  1.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二十四史》是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料。
  2. 在撰写关于中国历史的文章时,引用《二十四史》中的内容可以增加文章的历史深度和可信度。
  3. 学者们常常利用《二十四史》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
  4. 许多文学作品在创作中借鉴了《二十四史》的故事背景或人物形象,使之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5. 在研究古代中国的经济变迁时,《二十四史》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数据和第一手资料。

分词解释

èr

1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2 双,比:独一无~。3 两样,别的:~话。不~价。

shí

1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2 表示多、久:~室九空。3 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1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shǐ

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通~。断代~。近代~。世界~。文学~。~诗。~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坛。~评。~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不绝书。2 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太~。内~。3 古代官职:刺~。御~。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