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明的拼音、解释、组词

昏明的简介:

hūn míng
1.昏暗和明亮;黑夜和白昼。 2.愚昧和明智。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黑暗与光明。《列子.汤问》:「将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际,北面而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南齐书.卷一.高帝本纪上》:「夫昏明相袭,晷景之恒度;春秋递运,时岁之常序。」

2. 昏乱与清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纪》:「考其昏明,所积以然,故圣贤谆谆以为至虑。」

词语解析:昏明

昏明”是一个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昏”和“明”。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1. 从字面意义来看,“昏”指的是光线较暗或天色将晚时的状态;“明”则是指明亮、光明的状态。所以,当直接理解为一个合成词时,“昏明”一般用来形容由黑暗到光明的过渡状态。

  2. 在更广泛的文化和哲学意义上,这个词可能被引申为表示事物从一种状态(如混乱或无序)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如秩序或清晰)。这种使用方式更多见于文学作品、散文或是对某一理念、历史事件等进行描述时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3. 在现代汉语中,“昏明”也可以作为模糊的概念,用来形容难以分辨真伪或真假不明的状态。它常常用于比喻社会现象或者个人认知状态的模糊性。

造句

  1. 文学作品中的使用:
  2. 昏明交界的时刻起,万物仿佛都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3. 描述情境变化: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从一片昏暗中渐渐变得明亮起来。

  5. 比喻理解上的模糊:

  6. 虽然他尽力解释,但依然让听者感到昏明难辨。

  7. 表示过渡状态:

  8. 从战争到和平的转变是一个由昏明交织的过程。

  9. 描述个人经历或情感的变化:

  10.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生活态度从最初的迷茫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从一个昏暗的状态进入了光明的世界。

分词解释

hūn

1 天刚黑的时候:黄~。~晓(朝夕。亦指明暗)。~定晨省(xǐng )(人子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晚上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2 暗而无光:~暗。~黑。3 惑乱:~愦。~聩。~庸。4 神智不清楚或失去知觉:发~。~厥(亦称“晕厥”)。~乱。5 古同“婚”,婚姻。

míng

1 亮,与“暗”相对:~亮。~媚。~净。~鉴(➊明镜;➋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➌明察)。~灭。~眸。~艳。~星。~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2 清楚:~白。~显。~晰。~了。~确。~朗。3 懂得,了解:~哲保身。不~事理。深~大义。4 公开,不隐蔽:~说。~讲。~处。5 能够看清事物:~察秋毫。耳聪目~。眼~手快。6 睿智:英~。贤~。~君。7 视觉,眼力:失~。8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9 次(专指日或年):~日。~年。10 中国朝代名:~代。11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