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1514-1570)的拼音、解释、组词
李攀龙(1514-1570)的简介:
lǐ pān lóng (1514-1570)
明代文学家。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后七子”之一。作品多摹拟古人。有《沧溟集》。
明代文学家。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后七子”之一。作品多摹拟古人。有《沧溟集》。
- AI解释
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明代文学家。他与王世贞、谢榛、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并称为“后七子”,是明朝“复古派”文学运动的重要领袖之一。
详细解释
-
生平 李攀龙出生于山东临清,早年在家乡接受教育。他的诗歌创作受到前人的影响,尤其是对唐代诗人王维和杜甫的推崇。
-
作品与成就 他以七言古诗、七律为擅长,并在这一时期确立了“复古派”的文学主张。著有《沧溟先生集》,对明代后期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
影响力 在诗歌创作方面,李攀龙强调模仿前代大师的风格和技巧,希望通过这种复古的方式,使当代诗作达到古代的高度。这使得他的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号召力。
造句
- 李攀龙与王世贞等人倡导的文学复古运动,对中国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在研究李攀龙诗歌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他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 尽管后人认为李攀龙过于拘泥于形式,但他的作品依旧被一些学者视为经典。
- 我们可以欣赏到李攀龙的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复古精神,这对于理解明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线索。
- 通过学习李攀龙的诗作及其倡导的文学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明代文人的思想和审美情趣。
这些造句旨在展示李攀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分词解释
李
lǐ
1 落叶小乔木,果实称“李子”,熟时呈黄色或紫红色,可食:~代桃僵(原用“桃”“李”共患难来喻兄弟相爱相助,后喻互相顶替或代他人受过)。投桃报~。~下不正冠(喻要避免不必要的嫌疑)。桃~不言,下自成蹊(喻为人只要忠诚、正直一定会感动别人)。2 姓。3 通“理”。(➊古代狱官,法官。➋道理,规律。➌惩治。➍星名。)
攀
pān
1 抓住东西向上爬:~登。~高。~越。~桂(古代指科举考试登第)。~折(zhé)。~附。~援。2 拉扯,拉拢,结交:~交。~扯。~谈。~亲。
龙
lóng
1 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舟。~灯。~宫。~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点睛。~蟠虎踞。2 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3 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颜。~体。~袍。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