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榜的拼音、解释、组词

恩榜的简介:

ēn bǎng/bàng
1.亦作"恩牓"。 2.科举时代于正科以外另行考试的中式名单。

  • AI解释

恩榜》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个特别类别,主要指的是皇帝为特别需要或出于某种特殊原因而特设的考试和录取名单。恩榜不同于普通的进士、举人等通过常科(例行举行的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而是由皇帝直接钦点或因其他特殊缘由获得任命的人选。

详细解释

  1. 起源: 恩榜制度最早起源于唐朝,但具体实施情况并不明确。至宋朝,这一制度逐渐成熟,并且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
  2. 选拔方式: 与科举考试不同的是,恩榜的录取者多是由皇帝直接钦点或因为特殊贡献、才能等因素被破格提拔的人选。这些选拔往往不受常规科举考试成绩的限制。
  3. 作用: 恩榜不仅是一种荣誉象征,也是加强君主权威、笼络人才的一种手段。

造句

  1. 明朝皇帝为表彰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武将,在恩榜上特别提名了他。
  2. 清朝年间,因某位文人撰写了一篇极富盛名的文章,皇帝破例将其列入恩榜
  3. 看来这次恩榜选拔是皇帝亲自参与制定名单,比以往的科举考试更加特殊和重要。
  4. 恩榜不仅是人才选拔的一种方式,也是古代君主用来彰显自身权威的一个工具。
  5. 因为恩榜的存在,一些平时可能无法参加常规科举考试的人才得以展示自己的才能。

请注意,《恩榜》这一历史概念在实际使用中较为特殊且专业,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上述造句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其意义。

分词解释

ēn

1 好处,深厚的情谊:~爱。~赐。~宠(指帝王对臣下的优遇和宠幸)。~德。~典。~惠。~仇。感~。开~。

bǎng,bàng

1 张贴出来的文告或名单:~帖(官府的公告)。红~。张~。光荣~。~文。发~。~眼(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二名的人)。~书(原指写在宫阙门额上的大字,后泛指招牌一类的大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