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糉的拼音、解释、组词
筒糉的简介:
tǒng zòng
1.亦称"筒米"。亦称"筒饭"。 2.食品名。以菰叶裹黏米﹐类似后世的粽子。
1.亦称"筒米"。亦称"筒饭"。 2.食品名。以菰叶裹黏米﹐类似后世的粽子。
- AI解释
《筒糉》,亦称“粽子”,是中国传统食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形状因制作时用竹叶或芦苇叶包裹糯米等馅料后蒸煮而成,故名“筒糉”。在南方地区更为流行,尤其在端午节期间食用最为普遍,象征着祈福避邪、纪念屈原等传统文化。
详细解释
- 组成成分:主要由糯米为主料,加上各种豆沙、莲蓉、猪肉、蛋黄等多种馅料包裹而成。有时也会加入红枣、红豆、绿豆等。
- 制作过程:选用大小适宜的竹叶或芦苇叶作为包装材料,将处理过的糯米和馅料填充进叶片中,然后捆扎成型,经过蒸煮即可食用。
- 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筒糉”不仅是节日佳肴的一部分,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它代表着团结、合作与传统习俗的传承。
造句
- 端午节到了,家里的长辈准备了各种口味的筒糉招待亲戚朋友。
- 每逢端午,大家都会一起包筒糉,享受这份家庭团聚的乐趣。
- 小明特别喜欢吃莲蓉馅的筒糉,每次过端午都缠着妈妈给他做。
- 除了传统的肉类和豆沙馅料外,现在市面上还有许多创意新品筒糉供人们尝试。
-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吃一口香软可口的筒糉,感受那份浓厚的文化情怀。
分词解释
筒
tǒng
1 粗大的竹管。2 较粗的中空而高的器物:烟~。邮~。笔~。3 衣服等的筒状部分:袖~儿。靴~。~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