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倨的拼音、解释、组词

箕倨的简介:

jī jù
1.同"箕踞"。

  • AI解释

箕倨》的详细解释

箕倨”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是一种身体姿态。其字面意思为双脚张开或伸展,形成类似于簸箕(一种用于筛米的器具)的形状。在古文中,“箕”通常指代这个动作,而“踞”则是坐的意思。

详细解释:

  1. 含义:“箕倨”指的是古人的一种傲慢、不敬的姿态。当一个人坐在地上时,双腿张开或伸直呈簸箕状,这种姿势被认为是对人的蔑视和不尊重。

  2. 文化背景

  3. 在古代中国,礼仪极为讲究,“箕踞”被视为一种极其无礼的行为,尤其是在君臣相见或者正式场合中,此行为尤其不可取。因为它表现出了对对方的轻视甚至挑衅。

  4. 现代意义:虽然“箕踞”在现代社会已较少使用,但它仍可作为古代礼仪的一种描述,在文学、历史研究等领域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造句

  1. 在汉朝时期的宫廷中,臣子若是被怒斥而“箕踞”,往往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2. 古代礼法森严,若有人在君王面前“箕踞”,那真是大逆不道。

  3. 历史剧《春秋》中有这样一幕:一个大臣不满国君的决策,在朝堂上“箕踞”而坐,表示其对国君的不屑和反对。

  4. 老一辈人常常教育晚辈,不可在长辈面前随意“箕踞”,要学会尊重他人。

  5. 为了还原古代场景,历史剧中人物在面对重要宾客时都采用跽坐(跪姿)而非“箕踞”的姿态,以此来展现对客人的尊敬。

分词解释

1 用竹篾、柳条或铁皮等制成的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称“簸箕”):~帚。2 簸箕形的指纹,不成圆形:斗(dǒu )~。3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