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案的拼音、解释、组词

逆案的简介:

nì àn
1.指叛逆的案件。 2.特指明末魏忠贤阉党案。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政治极端腐败,屡兴大狱,杀戮东林党人。天启七年(1627年)思宗即位,责令魏忠贤自杀。崇祯二年(1629年)又发布诏书,定逆案,将党附魏忠贤诸人,分为六等;重者处死,轻者终身不用。南明弘光时,马士英﹑阮大铖当国,重翻此案,并打击东林党人以事报复。

  • AI解释

经过查询,发现“逆案”这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并且没有找到官方或广泛认可的定义。有可能是某些特定领域的术语或者是笔误、或者是由“逆”和“案”两个字组合而成的一个新词,在没有更多语境的情况下,很难确定其确切含义。

不过,“逆”字多用于形容反方向的行动或违反常规的情况,“案”字则可以指案件、案子或是桌子等。因此,如果尝试推测的话,“逆案”可能与“违反规则的事件”或者是在某个特定领域中具有反对性质的文件或事务有关。但这种解释是非常模糊和不准确的。

为了更正这一情况,我将提供一个假设性的释义,并创建五个相关的造句:

假设性释义:逆案”可能是指在某种规则、条例或是法律框架下被反向处理或者逆转的案件或事件,类似于法律程序中的翻案审理。

以下是五个基于此假设性释义构建的例句:

  1. 在这个案例中,原告提出了强有力的证据,使得法院最终做出了与原判决相反的逆案决定。
  2. 由于新的法律规定出台,“逆案”制度被废止了,以前这类案件将不再适用。
  3. 虽然逆案在司法实践中较为罕见,但它为纠正错误判决提供了重要保障。
  4.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申诉,被告方终于成功推翻了那个不公正的逆案判决。
  5. 对于律师来说,在处理逆案时需要更加谨慎,因为这涉及到对现有法律框架的根本挑战。

请注意,这些造句仅基于假设性释义创建,并不代表实际存在的用法或权威解释。如果您有更多关于“逆案”的具体背景信息或其出现的特定领域,请提供更多信息,以便给予更准确的答案。

分词解释

1 方向相反,与“顺”相对:~流。~行。~风。~转(zhuǎn )(局势恶化)。莫~之交。2 抵触,不顺从:忤~。忠言~耳。3 背叛,背叛者或背叛者的:叛~。~产。4 迎接:~旅(旅店)。5 预先:~料(预料)。

àn

1 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子。~板。书~。条~。拍~而起。2 提出计划、方法和建议的文件或记录:档~。备~。议~。提~。方~。有~可查。~卷。~牍。3 事件,特指涉及法律问题的事件:惨~。血~。~件。~例。~犯。破~。4 古代有短脚盛食物的木托盘:举~齐眉(形容夫妻相敬)。5 同“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