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鲊的拼音、解释、组词

封鲊的简介:

fēng zhǎ/zhà
1.亦作"封?"。 2.《晋书.列女传.陶侃母湛氏》:"侃少为寻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坩鲊遗母。湛氏封鲊及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饷母。母封?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刘孝标注:"按(三国)吴司徒孟宗为雷池监,以?饷母﹐母不受。非侃也。疑后人因孟假为此说。"后因以"封鲊"或"封?"为称颂贤母之词。

  • AI解释

封鲊”是古代汉语中一个较为特殊的词汇,通常用于描述一种保存鱼肉的方法或者以此方法制作的食物。这里的“封”是指密封,“鲊”是一种腌制的鱼肉制品。在古代文献中,“封鲊”指的是用特定方式将鱼类或其他肉类进行腌制后,再经过某种形式的密封处理,以达到保鲜或便于长途运输的目的。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封鲊”的做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贵族和官员为了享受海鲜美食,发展出了这种保存鱼肉的方法。
  • 制作过程:通常选用新鲜的鱼类进行腌制,加入食盐、香料等调味品后腌制一段时间。然后将腌好的鱼肉用特制的容器密封起来,有的还会加上泥或蜡封口,以确保不被污染和保持食品的新鲜度。
  • 用途与文化意义:除了作为保存食物的方法外,“封鲊”还成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一种雅趣话题。在一些古诗文中,提到“封鲊”,不仅是在描述一种具体的食物制作方法,也是表达一种生活态度或情感寄托。

造句

  1. 古代的贵族们常常会将新鲜捕获的鱼用特制的方法腌制后,“封鲊”保存起来,以便在长途旅行中享用美味。
  2.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人们发明了“封鲊”的方法来延长食物的保鲜期,这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饮食文化。
  3. 诗人李白曾在诗中提及:“封鲊鱼初肥”,生动地描绘了这种腌制和保存鱼类的美好方式。
  4. 据说东晋时期的名士谢安家中的厨房里就有专门用来“封鲊”的精美器皿,可见这一技艺在当时很受欢迎。
  5. 封鲊”不仅是一种美食制作技术,它还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分词解释

fēng

1 密闭,使跟外面隔绝:~闭。密~。~口。~存。~条。~贮。~面。~底。~锁。~顶。冰~雪飘。~山育林。2 用来装信、钱等物的纸套:信~。赏~。3 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侯。~君(领有封地的贵族)。~邑。~拜(拜官授爵)。~典。~建。4 疆界:~疆。~域。~界。5 限制:故步自~。6 帝王筑坛祭天:~禅(祭天为“封”,祭地为“禅”)。7 量词,用于装封套的东西:一~信。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