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屐的拼音、解释、组词
谢公屐的简介:
xiè gōng jī
1.一种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屐。原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游山时所穿﹐故称。事见《宋书.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履﹐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南史.谢灵运传》引此作"木屐"。
1.一种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屐。原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游山时所穿﹐故称。事见《宋书.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履﹐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南史.谢灵运传》引此作"木屐"。
- AI解释
《谢公屐》,这个词汇来源于中国古典文学,特指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谢灵运所穿的一种特殊鞋履。这种鞋在鞋底装有可以上下活动的木齿,可以根据登山还是行走来调整高度,体现了古人智慧与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解释
- 起源:谢灵运是东晋南朝时著名的诗人和旅行家,他热衷于山水游历,著有大量描绘山水风光的作品。为了便于在山间穿行,谢灵运设计并使用了一种特制的木屐。
- 结构特点:这种木屐与普通木屐不同,在鞋底前端装有一对可以活动的木齿(或称“齿”),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高度。登山时将木齿放下增加摩擦力,行走时收起以减轻负担。
- 文化意义:谢公屐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诗人个性和精神追求的象征,展现了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造句
- 谢灵运一生痴迷于山水间,经常穿着他的《谢公屐》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
- 在诗歌中,他常常借由《谢公屐》,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和向往。
- 通过《谢公屐》的故事,后人不仅看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也感受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追求。
- 现代旅游鞋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于古人的《谢公屐》,旨在提供更好的户外活动体验。
- 虽然时代的变迁,《谢公屐》所承载的那份对自然的探索精神和文化传承,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分词解释
谢
xiè
1 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仪。~忱(谢意)。~恩。~意。面~。致~。感~。2 认错,道歉:~过。~罪。3 推辞:~绝。闭门~客。4 凋落,衰退:~顶。~世(去世)。凋~。新陈代~。5 告诉,询问:“使人称~:‘皇帝敬劳将军。’”6 逊,不如:“锦江何~曲江池?”7 同“ 榭 ”,建在台上的房屋。8 姓。
公
gōng
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3 国家,社会,大众:~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4 让大家知道:~开。~报。~然。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6 敬辞,尊称男子:海~。包~。诸~(各位)。7 雄性的:~母。~畜。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9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