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1890-1969)的拼音、解释、组词

陈寅恪(1890-1969)的简介:

chén yín kè (1890-1969)
史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曾在欧美留学十余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民族史、古代语言学等领域都有精湛的研究。建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常委。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

  • AI解释

《陈寅恪(1890-1969)》是对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的一段描述。陈寅恪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著称于世。

详细解释

陈寅恪(1890-1969)

  • 1890年:出生于广东惠州。
  • 1913年至1925年:留学德国与瑞士,先后在柏林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深造,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语言,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 1925年至1946年:任教于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这段时间是其学术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 1946年后:回到北京,任教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及清华大学,期间撰写了许多重要的著作。

陈寅恪一生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在诗歌创作、古典文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贡献。他主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强调学术研究应超越政治的束缚和局限性,这一观点在其晚年流亡香港并拒绝接受政府优待的情况下表现得尤为明显。

造句

  1. 陈寅恪的研究对现代汉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2. 他的《论再生缘》被誉为古代文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3. 陈寅恪认为学术应当独立于政治之外,这种观点在他晚年拒绝接受政府优待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4. 在陈寅恪的著作中,《柳如是别传》是他对女性在中国文化史地位探讨的重要作品。
  5. 他提出的“二重证据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这些句子不仅展示了陈寅恪作为学者的地位和成就,也反映了他在学术态度上的独特见解。

分词解释

chén

1 排列,摆设:~列。~兵。2 述说:~述。~情。详~。~诉。~说。3 旧的,时间久的:~旧。~腐。~醋。推~出新。~~相因。~迹。~皮。4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5 中国朝代名,南朝最末的王朝。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