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有饿莩的拼音、解释、组词
野有饿莩的简介:
yě yǒu è piǎo
饿莩:饿死的人。在野外有饿死的人。多指灾荒年景或兵荒马乱给老百姓带来的凄惨景象。
饿莩:饿死的人。在野外有饿死的人。多指灾荒年景或兵荒马乱给老百姓带来的凄惨景象。
- AI解释
《野有饿莩》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家孟子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描述。具体来说,“野”指的是野外、荒郊,而“饿莩(piǎo)”是指饿死的人或因饥饿而虚弱不堪、如同行尸走肉之人。“野有饿莩”形象地描绘了在荒郊野外存在饥饿致死的人,用来表达对当时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民生困苦现象的忧虑与批判。
这句话反映了孟子对于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的高度关注,强调了仁政思想的重要性。孟子认为,即使国家经济繁荣,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样的治理也是不够完善的。这句名言不仅在中国古代有深远影响,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关注民生、关心社会弱势群体。
下面是五个使用“野有饿莩”这一典故的造句示例:
- 在那个朝代更迭的时代背景下,尽管国库充盈,但民间却仍有“野有饿莩”,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 面对日益增长的城市化与贫富差距问题,“野有饿莩”再次成为了人们探讨民生福祉的重要依据之一。
- 学习《孟子》时,老师特别强调了“野有饿莩”的深刻含义,并鼓励大家思考如何通过实际行动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
- 一个社会如果连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无法解决,那它根本谈不上文明。正如古人所说,“野有饿莩”,这绝不是一个合格政府应该接受的事实。
- 现今社会虽然发展迅速,但依然存在“野有饿莩”的情况,这提醒我们继续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造句的使用,可以更好地理解“野有饿莩”这句话背后的深意及其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
分词解释
野
yě
1 郊外,村外:~外。~景。~游。~趣。~餐。~战。四~。郊~。2 界限,范围:分~。视~。3 指不当政的地位,与“朝(cháo )”相对:朝~。下~。在~。~史。4 不讲情理,没有礼貌:~蛮。粗~。5 巨大而非分的欲望:~心。6 不受约束:心玩儿~了。7 不是人工驯养或栽培的(动物或植物):~生。~兽。~味。~花。~菜。
有
yǒu,yòu
1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2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3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5 表示大、多:~学问。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7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饿
è
1 肚子空,想吃东西,与“饱”相对:我不~,你吃吧!饥~。~殍(饿死的人)。2 使受饿:注意别~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