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耗的拼音、解释、组词
火耗的简介:
huǒ hào
1.指铸造钱币时金属的损耗。 2.元代于产金地征税时,往往多于应征数,以为铸币时的损耗。明清时指赋税正项之外加征的税额。
1.指铸造钱币时金属的损耗。 2.元代于产金地征税时,往往多于应征数,以为铸币时的损耗。明清时指赋税正项之外加征的税额。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碎银经火镕铸成银锭或元宝过程中,所生的损耗。亦指州县政府为弥补铸币损耗而征收的附加税。见《文献通考.卷九.钱币考》。
2. 额外的需索。《醒世姻缘传》第八二回:「倒还有几两多余,被兵马司勒了加二的火耗。」
《火耗》这个词在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中,主要指的是古代官府征收赋税之外的一种额外费用。这种额外费用通常发生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灾荒、火灾等导致粮食或其他物资的减少或损耗时,为了弥补这些损失而产生的附加税赋。
详细解释
火耗这一概念源于中国古代财政制度中的特殊情况处理机制。在古代中国,朝廷征收的各种税赋是维持国家运作的重要经济基础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意外情况(如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战争造成的物资短缺等),官府有时需要额外征集一定的资金来弥补这些损失。这种额外征收费用被称为“火耗”,它通常被视为正税之外的一种补偿性征收。
造句
- 明代实行的火耗制度是为了在遭遇自然灾害后,能够迅速恢复农业生产和社会秩序。
- 在清朝时期,朝廷对于各地发生的火灾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应的火耗税收。
- 历史上,官员们有时会利用这种额外的火耗税收来谋取私利。
- 火耗的存在反映了中国古代财政体系中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的一方面。
- 这次灾荒之后,政府需要通过征收火耗来确保救援物资的充足。
这些句子展示了“火耗”这一概念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方式。需要注意的是,“火耗”的实际应用情况复杂多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可能有着不同的具体含义和影响。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