蠲纸的拼音、解释、组词
蠲纸的简介:
juān zhǐ
1.唐宋时杭州﹑温州等地所造纸名。纸质洁白莹滑,故称。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二:"临安有鬻纸者,泽以浆粉之属,使之莹滑,谓之蠲纸。蠲犹洁也。《诗》:'吉蠲为饎。'《周礼》:'宫人除其不蠲。'名取诸此。"参见"蠲糨纸"。一说吴越钱氏时,供此纸者蠲其赋役,故号"蠲纸"。见《说郛》卷二十引宋钱康公《植跋简谈》。 2.以颁发免除赋役证书名义,向民间摊派供应的公文用纸。
1.唐宋时杭州﹑温州等地所造纸名。纸质洁白莹滑,故称。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二:"临安有鬻纸者,泽以浆粉之属,使之莹滑,谓之蠲纸。蠲犹洁也。《诗》:'吉蠲为饎。'《周礼》:'宫人除其不蠲。'名取诸此。"参见"蠲糨纸"。一说吴越钱氏时,供此纸者蠲其赋役,故号"蠲纸"。见《说郛》卷二十引宋钱康公《植跋简谈》。 2.以颁发免除赋役证书名义,向民间摊派供应的公文用纸。
- AI解释
《蠲纸》是一个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的词汇,它主要出现在古代文史资料或特定的文化领域。这个词由“蠲”和“纸”两个字组成。“蠲”有免除、除去的意思;“纸”则是指书写用的材料。综合起来,“蠲纸”的含义并不直接,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
解释
在古代文献中,“蠲纸”一般指的是朝廷或上级机关为了鼓励书写、记录或其他公务活动而提供的免费纸张,或者是指经过减免赋税后,可用于日常书写和记录的纸张。它反映了当时政府对于文化教育、政务文书等方面的一种支持措施。
造句
- 古代官员常常会得到蠲纸以方便公文处理。
- 官府为了鼓励民众读书识字,特地发放了蠲纸。
- 在那个时代,获得蠲纸是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
- 蠲纸上书写的文字往往带有某种官方的意味和重要性。
- 有了蠲纸的支持,书院得以大量印刷教科书,传播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蠲纸”这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上述解释及造句是基于其潜在含义的推测,并非标准释义。实际使用时应参照具体的历史文献或语境进行理解和应用。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