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穷理的拼音、解释、组词
格物穷理的简介:
gé wù qióng lǐ
穷究事物的道理。
穷究事物的道理。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穷究事物的道理。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一:偶阅近人夜谈丛铭,见所载焚旱魃一事、狐避劫二事。因存记所疑,俟格物穷理者详之。清˙黄宗羲˙南雷文定三集˙卷一˙余姚县重修儒学记:后之儒者,唯其难视圣人,或求之静坐澄心,或求之格物穷理,或求之人生以上。
1. 穷究事物的道理。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一》:「偶阅近人夜谈丛铭,见所载焚旱魃一事、狐避劫二事。因存记所疑,俟格物穷理者详之。」清.黄宗羲《南雷文定三集.卷一.余姚县重修儒学记》:「后之儒者,唯其难视圣人,或求之静坐澄心,或求之格物穷理,或求之人生以上。」
《格物穷理》详解
“格物穷理”一词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宋代著名哲学家朱熹所倡导的重要观念。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格物”与“穷理”。
-
格物:意味着通过具体观察、研究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来获取知识的过程。“格”,有探究、考察之意;“物”,指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或物体。因此,“格物”是指深入细致地认识客观世界,追求对事物本质的认知。
-
穷理:“穷”,意为彻底研究、探求;“理”,即道理、规律。这一部分强调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来达到深刻理解和掌握其内在规律。“穷理”的目标是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最终获得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背后的普遍法则的认知。
综合起来,“格物穷理”是一种通过严谨细致的研究过程,不断探索并理解自然及社会万物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的方法论。它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在经验中寻求理论的支撑,进而达到知识体系的完善和真理的理解。
造句
- 科学研究往往需要“格物穷理”的态度,通过不断观察、实验来探究自然界的奥秘。
- 在教育领域,“格物穷理”是教师们应该秉持的教学原则之一,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原理。
- 做学问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而应深入“格物穷理”,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 企业家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了解市场动态(即“格物”),还要具备洞察市场变化趋势的能力(即“穷理”)。
- 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格物穷理”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根源,并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分词解释
格
gé
1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子纸。方~儿布。2 法式,标准:~局。~律。~式。~言。合~。资~。3 表现出来的品质:~调。风~。人~。国~。性~。4 阻碍,隔阂:~~不入。5 击,打:~斗。~杀。6 推究:~致。7 树的长枝。8 至,来:~于上下。9 感通:~于皇天。10 变革,纠正:~非。11 某些语言中的语法范畴。
物
wù
1 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事~。生~。~体。货~。礼~。文~。~价。~质。地大~博。~极必反。2 内容,实质:言之有~。3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议(群众的批评)。待人接~。~望所归(众望所归)。
穷
qióng
1 缺乏财物:贫~。~苦。~则思变。2 处境恶劣:~困。~蹙。~窘。~当益坚(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而后工(旧时指文人处境穷困,诗就写得好)。3 达到极点:~目。~形尽相。~兵黩武。4 完了:~尽。山~水尽。日暮途~。5 推究到极点:~物之理。~追(➊极力追寻;➋尽力紧追)。~究。
理
lǐ
1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肌~。条~。事~。2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由。~性。~智。~论。~喻。~解。~想。道~。~直气壮。3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科,数~化。~疗。4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财。~事。管~。自~。修~。总~。5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睬。答~。6 古代指狱官、法官。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