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的拼音、解释、组词
止观的简介:
zhǐ guān
1.停下来观看。 2.佛教修行法门之一。"止"为梵文Samatha(奢摩他)的意译,意为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观"为梵文Vipa?yan?(毗钵舍那)的意译,意为在"止"的基础上发生智慧,辨清事理。佛教主张通过"止观"即可"悟"到"性空"而成佛。中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顗着有《摩诃止观》﹑《童蒙止观》等书。
1.停下来观看。 2.佛教修行法门之一。"止"为梵文Samatha(奢摩他)的意译,意为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观"为梵文Vipa?yan?(毗钵舍那)的意译,意为在"止"的基础上发生智慧,辨清事理。佛教主张通过"止观"即可"悟"到"性空"而成佛。中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顗着有《摩诃止观》﹑《童蒙止观》等书。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佛教修行者悟道、入道的二个主要方法。止指一种平静、清楚而不会受到搅乱的心灵状态;能给心更大的洞识力,是修观所不可或缺的。观指对存在的一切物质或精神现象,以无常、苦、空和无我等来观察事物的本性真实差别。止使心从杂染和内在的障碍中解脱;观使修行者入圣流并解脱成佛。〈六门教授习定论〉:「名一二分定者,或时但有寂处而无罪观;或有众观而非寂处;或时俱有,应知即是止观双运。」
《止观》是佛教禅宗中两个重要的概念,源自中国南朝时期佛教学者僧肇的著作。在禅宗中,“止”指的是修行者通过冥想、专注等方式使自己的心静下来,达到内心平和的状态;“观”,则是指对自我以及外界现象进行深入观察与分析,从而洞察事物的本质,进而领悟佛法真谛。
详细解释
-
止:在禅修中,“止”意味着让心灵从纷杂的思虑中暂时抽离出来,进入一种相对稳定和宁静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减少外界干扰,为后续更高层次的精神探索做准备。
-
观:与“止”不同的是,“观”更注重对现实世界的深入观察和反思。它不仅仅局限于内心的自我探究,还包括对外部现象的细致观察,以求达到对一切事物无我、缘起性空的认识。
造句
- 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止观》的方法终于帮助他达到了内心平和与智慧增长的状态。
- 在这次闭关期间,禅修者们每天都在进行《止观》的学习与实践,以期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 通过学习《止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中的智慧与慈悲之道。
- 当我们遇到难题时,不妨先静下心来运用《止观》的技巧,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的答案。
- 禅宗大师常常教导弟子们,《止观》不仅是修持的方法,更是通往解脱之门的一把钥匙。
分词解释
止
zhǐ
1 停住不动:~步。截~。2 拦阻,使停住:~痛。禁~。3 仅,只:~有此数。不~一回。4 古同“趾”,脚;脚趾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