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的拼音、解释、组词

九品中正的简介:

jiǔ pǐn zhōng zhèng
指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维护世族特权的官吏选拔制度。代指等级制度。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三国时魏文帝定九品官人法,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品第人才,由小中正以九等排定高下,上报大中正,核实后上报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晋、南北朝皆因袭其制,至隋始废。

1. 三国时魏文帝定九品官人法,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品第人才,由小中正以九等排定高下,上报大中正,核实后上报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吏部选用。晋、南北朝皆因袭其制,至隋始废。

《九品中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主要源于魏晋时期,至南北朝时盛行。这一制度由曹操之子曹丕首创,最初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和任用官吏,但后来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详细解释

  1. 九品:分为一到九个等级,越往上等的级别职位越高,权力越大。
  2. 中正:是各级行政单位中的主要官员,负责评定本地区或本阶层人员的品德和才能,并据此推荐人才。中正是根据个人品行和能力来评价并分类人的社会地位。

这种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中正官员往往被士族所把持,导致了政治上的门阀之风盛行,普通百姓很少有上升到高层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造句

  1.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提出了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员。
  2. 东晋时期,士族掌握了九品中正品评的标准和权力,形成了独特的阶层体系。
  3. 唐朝初期时,虽然曾对九品中正制度进行过改革,但并未能彻底改变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4. 某些历史学家认为,九品中正制的长期存在是导致中国社会长期缺乏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5. 该制度在后来的改朝换代中被不断修改和完善,但在本质上仍旧影响着官僚体系和政治生态。

通过上述解释与造句,希望能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九品中正”这一历史概念。

分词解释

jiǔ

1 数目,八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玖”代):~归。2 泛指多次或多数:~死一生。~霄云外。

pǐn

1 物件:物~。产~。赠~。战利~。2 等级,种类:~名。~类。~色。~位。3 性质:~质。~行(xíng )。~节(指人的品行节操)。人~。4 体察出好坏、优劣等:~评。~第(品评优劣而定其等级)。~味(品尝)。5 指吹弄乐器:~箫。6 姓。

zhōng,zhòng

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辍(中途停止进行)。~等。~流砥柱。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5 特指“中国”:~式。~文。6 适于,合于:~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