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犀的拼音、解释、组词

剔犀的简介:

tī xī
1.漆器名。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一种漆雕的制法。首先用不同颜色的漆,以分层设色的方法涂在制好的胎骨上,然后在漆层上剔刻出图案。雕刻时刀锋斜下,使不同颜色的漆层能够显现,状似犀皮。通常以朱、黑二色为主,且因以花纹形态来区别,故多限于云纹、回形纹几种。《金瓶梅》第五五回:「不一时,只见剔犀官桌上列著几十样大菜,几十样小菜,都是珍羞美味。」

《剔犀》,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通常指的是一种传统的漆器制作工艺。它属于“雕漆”的一种形式,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尤其以深浅两色对比鲜明、层次清晰而著称。

剔犀的详细解释

1. 工艺特点: - 多层叠涂: 采用不同颜色的漆层层叠加,形成一定的厚度。 - 雕刻工艺: 在半干的漆面上进行精细雕刻,以显示图案和花纹。 - 双色对比: 常用红、黑两色作为主要色彩,通过复杂的设计展现艺术效果。

2. 制作过程: 1. 漆涂层叠:选用优质大漆,按照设计的图样分层涂抹于胎体之上。 2. 固化处理:待每一层面漆干后进行打磨平滑,并依序增加不同颜色。 3. 精细雕刻:在漆料达到一定硬度时,用刀具等工具雕刻图案或花纹。

3. 应用领域: 剔犀工艺主要用于制作各种器具、摆件以及装饰品,如屏风、花瓶、笔筒等。这种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

造句

  1. 这件剔犀制品上的花纹雕刻细腻入微,展现了匠人的高超技艺。
  2. 在古董市场上,收藏家们对各种珍贵的剔犀器物尤为青睐。
  3. 艺术博物馆特展中展出了一套剔犀工艺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欣赏。
  4. 我国传统手工艺如剔犀、景泰蓝等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5. 为了再现古代艺术风貌,艺术家们不断尝试研究和创新,使剔犀这种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请注意,“剔犀”一词在日常语言中并不常用,上述解释主要基于对“剔犀”工艺的理解。如需更深入或具体的信息,请参考相关专业书籍或咨询漆器专家。

分词解释

1 分解骨肉,把肉从骨头上刮下来:把骨头上的肉~干净。2 从缝隙或孔洞里往外挑拨东西:~牙。3 把不好的挑出来:~除。

1 哺乳动物,形状略像牛,皮粗而厚,多皱纹。角生在鼻上,产于印度一带的只生一只角,产于非洲的有两只角,可做器物,亦可入药(通称“犀牛”):~角。~甲。~照。灵~。2 坚固:~舟(坚固的船)。~利(锐利;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