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田制的拼音、解释、组词
占田制的简介:
zhān/zhàn tián zhì
晋初限制土地占有量的制度。西晋时为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负担,于公元280-289年间规定男子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各级官员按品级高低占五十顷至十顷不等。但制度无法真正实施。
晋初限制土地占有量的制度。西晋时为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负担,于公元280-289年间规定男子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各级官员按品级高低占五十顷至十顷不等。但制度无法真正实施。
- AI解释
《占田制》的详细解释
占田制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主要存在于东晋时期。这种制度是为了解决当时大规模流民问题而设立的。在这一制度下,政府允许平民按照一定标准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以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生产资料。
制度特点
- 目的性:主要是为了安置大量北方因战乱等逃离家园的人口。
- 灵活性:占田的数量根据个人情况有所差异。对于不同职业的人(如农民、工匠等),政府规定的占田数量也有所不同,以适应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经济需求。
- 时间限制性:虽然允许占田,但往往规定了土地所有权的时限,比如某些情况下规定了50年。
造句
- 在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不断,政府推行占田制来安置流民。
- 占田制使得许多失去家园的人能够重新获得耕种的土地,恢复生产。
- 根据占田制的规定,普通农民可以占有一亩地的田产。
- 政府通过实行占田制来稳定社会秩序,并减轻人民因战乱带来的负担。
- 占田制规定了不同职业的人可以拥有的土地面积,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管理土地资源。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