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民伐罪的拼音、解释、组词
吊民伐罪的简介:
diào mín fá zuì
吊:慰问;伐:讨伐。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吊:慰问;伐:讨伐。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征讨有罪的人,以抚慰百姓。宋书˙卷九十五˙索虏传:兴云散雨,慰大旱之思,吊民伐罪,积后己之情。周书˙卷四十八˙萧传:今魏虏贪惏,罔顾吊民伐罪之义,必欲肆其残忍,多所诛夷。亦作伐罪吊民。
1. 征讨有罪的人,以抚慰百姓。【例】武王征商正是吊民伐罪之举。
1. 征讨有罪的人,以抚慰百姓。《宋书.卷九五.索虏传》:「兴云散雨,慰大旱之思,吊民伐罪,积后己之情。」》周书.卷四八.萧詧传》:「今魏虏贪惏,罔顾吊民伐罪之义,必欲肆其残忍,多所诛夷。」也作「伐罪吊民」。
《吊民伐罪》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史书《尚书·泰誓上》,意思是“吊恤人民,讨伐有罪之人”。原句为:“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众其罔相威侮,乃无宅心,乃废汝众,吊民伐罪。”其中,“吊”意为怜悯、抚慰;“民”指百姓;“伐”是讨伐、征伐的意思;“罪”是指作恶多端之人或国家。整个成语的含义指的是统治者在面对国家治理问题时,应当怜恤人民疾苦,针对那些危害国家和社会稳定的罪行进行惩戒。
造句
- 古代君王常以《吊民伐罪》为由发动战争,既表达了安抚民众的愿望,也展示了征讨不义的决心。
- 在这场抗争中,正义的一方以“吊民伐罪”为宗旨,得到了无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 面对贪污腐败现象,《吊民伐罪》不仅是口号,更是政府肃清吏治、净化社会的庄严承诺。
- 他一上任便提出了《吊民伐罪》的施政纲领,誓将整顿吏治作为执政的第一要务。
- 在这艰难时刻,国家不仅需要团结一致,更需秉持《吊民伐罪》的原则,确保正义和公平得以彰显。
这些句子展示了成语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方式及深层含义。
分词解释
吊
diào
1 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丧。~孝。~唁。凭~。2 慰问遭遇不幸的人:形影相~。3 悬挂:上~(自缢)。~灯。4 把毛皮缀在衣面上:~皮袄。5 提取,收回:~销执照。6 中国旧时钱币单位,一吊为一千个制钱或值一千个制钱的铜币数量。
民
mín
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主。~国。~法。公~(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居~。~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间。~歌。~谚。~风。~情。4 某族的人:汉~。回~。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渔~。6 非军事的:~品。~航。7 同“苠”。
伐
fá
1 砍:~树。砍~。2 征讨:讨~。~罪(征讨有罪的人)。口诛笔~。3 自夸:~善(夸自己的好处)。~智。不矜不~。
罪
zuì
1 犯法的行为:犯~。~人。认~。有~。~恶。~名。~魁。~行。~证。~责。~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不容诛。2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功~。~愆。~尤(“尤”,过失,罪过)。归~于人。3 刑罚:判~。畏~。待~。请~。4 苦难,痛苦: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