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铨(1102~1180)的拼音、解释、组词
胡铨(1102~1180)的简介:
hú quán(1102~1180)
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高宗建炎二年(1128)进士,授抚州事军判官。绍兴七年(1137)任枢密院编修官。因坚持抗金,上书请斩秦桧等三人,遭秦桧迫害,谪吉阳军。桧死,始得内迁。孝宗时,起为工部员外郎、端明殿学士。能文工词。词作不多,但风格较为多样,其中反对和议的愤世之作都笔墨酣畅,意气雄迈。代表作有《好事近》、《菩萨蛮》、《醉落魄》、《玉楼春》等。其中在《好事近》里词人对“豺狼当辙”的现实进行了怒斥,表明自己“处涸辙以犹欢”的志向情操,写得一气
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高宗建炎二年(1128)进士,授抚州事军判官。绍兴七年(1137)任枢密院编修官。因坚持抗金,上书请斩秦桧等三人,遭秦桧迫害,谪吉阳军。桧死,始得内迁。孝宗时,起为工部员外郎、端明殿学士。能文工词。词作不多,但风格较为多样,其中反对和议的愤世之作都笔墨酣畅,意气雄迈。代表作有《好事近》、《菩萨蛮》、《醉落魄》、《玉楼春》等。其中在《好事近》里词人对“豺狼当辙”的现实进行了怒斥,表明自己“处涸辙以犹欢”的志向情操,写得一气
- AI解释
胡铨,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生活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是宋代抗金名臣之一,因在靖康之变后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而闻名。
详细解释:
-
生平(1102—1180): 胡铨出生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在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任职。他自幼好学,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一生追求正义,致力于国家的统一与和平。
-
政治立场: 由于其坚决反对屈辱求和、主张积极抗金的立场,胡铨多次上书朝廷谏言,强烈谴责了秦桧等人的议和政策。他的忠诚和直率使他在朝中备受排挤,但也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与敬仰。
-
文学成就: 胡铨不仅在政治上有显著贡献,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卓越表现。他擅长诗文撰写,作品多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统一的渴望。
-
历史影响: 由于其正直刚烈的性格和坚决抗金的态度,胡铨被后世视为英雄人物,并多次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原型或题材。
造句举例:
- 胡铨作为抗金名臣,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 尽管面临重重压力,胡铨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与邪恶妥协。
- 他的奏疏《戊午上高宗封事》被视为对抗金政策的重要文献之一。
- 在文学作品中,胡铨的形象经常被描绘成一位英勇无畏、心系天下的爱国者。
- 胡铨的一生充分体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分词解释
胡
hú
1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人。~服。~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椒。~瓜(黄瓜)。~琴。~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 乱,无道理:~来。~闹。~吹。~言乱语。4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取禾三百廛兮?”5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须。6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7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