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澳租界条约的拼音、解释、组词
胶澳租界条约的简介:
jiāo ào zū jiè tiáo/tiāo yuē/yāo
又称《德租胶澳专条》。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租借胶州湾的条约。1898年签订。主要内容为:德国租借胶州湾,租期九十九年;德军在胶州湾沿岸百里内可自由通行;德国获得修筑胶济铁路权及沿线的开矿权等。这一条约使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又称《德租胶澳专条》。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租借胶州湾的条约。1898年签订。主要内容为:德国租借胶州湾,租期九十九年;德军在胶州湾沿岸百里内可自由通行;德国获得修筑胶济铁路权及沿线的开矿权等。这一条约使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 AI解释
《胶澳租界条约》,又称《胶州湾租借条约》,是1897年11月14日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标志着德国侵占了中国山东半岛的青岛地区,即所谓的“胶澳租界”。此条约共包含26条内容,主要目的是德国通过此条约获得了在山东青岛建立租界的权利,从而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的利益,并以此为跳板加强对中国的经济和军事控制。
以下是使用《胶澳租界条约》这个词造的五个句子:
- 为了纪念那段屈辱的历史,青岛设立了一个纪念馆来讲述《胶澳租界条约》签订的过程及影响。
- 在历史课上,老师讲述了《胶澳租界条约》对山东半岛乃至整个中国的影响,并强调了这段历史的重要性。
-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胶澳租界条约》的条款内容,揭示了当时清政府在面对列强侵凌时的无奈与被动。
- 作为德国侵占中国的起点之一,《胶澳租界条约》成为了许多中国学生了解近代史必读的内容之一。
- 某历史学者在其著作中详细分析了《胶澳租界条约》签订前后的国际形势变化,以及它对中国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
分词解释
胶
jiāo
1 黏性物质,有用动物的皮或角等熬成的,亦有植物分泌的和人工合成的:~质。~原。鳔~。乳~。万能~。如~似漆。~合板。2 用橡胶树的分泌物制成的有弹性的物质:橡~。~鞋。~皮。~布。3 有黏性像胶的:~泥。~水。4 粘着,粘合:~合。~着(zhuó)。~柱鼓瑟。
澳
ào
1 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多用于地名):~门(简称“澳”)。2 指“澳大利亚洲”(“大洋洲”的旧称,简称“澳洲”)。
租
zū
1 出代价暂用别人的东西:~房。~用。~借地。2 收取一定的代价,把房屋、土地、器物等借给别人使用:~佃。~价。~让。~赁(a.出租;b.租用)。3 出租所收取的钱或实物:房~。地~。4 田赋:~税。
界
jiè
1 边境,一个区域的边限:~石(标志地界的石碑或石块)。~标。~址。~线(❶两个地区分界的线;❷不同事物的分界;❸某些事物的边缘)。~限(❶不同事物的分界;❷尽头处,限度)。地~。2 范围:眼~。世~。自然~。3 按职业或性别等所划的人群范围:教育~。科学~。各~人士。4 指大自然中动物、植物、矿物等的最大的类别:无机~。有机~。5 地层系统分类的最高一级,相当于地质年代中的“代”。“界”以下为“系”。
条
tiáo,tiāo
1 植物的细长枝:枝~。柳~儿。荆~。2 泛称条形的东西:~子。面~儿。便(biàn)~儿。金~。铁~。3 细长的形状:~形。~纹。~案。~几(jī)。~凳。~幅(直挂的长条字画)。苗~。身~。4 项目,分项目的:~例。~令。~文。~陈(a.分条叙述;b.旧时向上级分条陈述的文件)。5 层次,秩序:~理。~贯。有~不紊。6 量词。
约
yuē,yāo
1 绳子。2 拘束,限制:~束。~法。制~。~定俗成。3 共同议定的要遵守的条款:立~。条~。契~。4 事先说定:~见。~会。5 邀请:~请。~集。6 节俭:节~。俭~。7 简要,简单:由博返~。简~。8 大略:~计。~莫。~略。9 算术上指用公因数去除分子和分母使分数简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