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的拼音、解释、组词
物我的简介:
wù wǒ
1.彼此,外物与己身。
1.彼此,外物与己身。
- AI解释
《物我》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探讨的是人与自然、自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一概念广泛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里。简而言之,“物”指的是外界的一切事物,“我”则指个体自身或主体的意识。在“物我”的讨论中,常涉及到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我认知以及对外部世界的理解等方面。
详细解释
- 物我相融:强调个体(我)应融入到自然界的整体之中,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 物我两忘:在某些哲学观点中,超越了对“我”的过分关注,进入一种心灵与自然完全融合的境界。
- 知行合一:即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要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使个体的行为符合自然法则和社会道德。
造句
- 在《庄子·大宗师》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里的“鱼”可以被理解为物我中的一部分,在其有限的范围内相互依赖;而“相忘于江湖”则象征着达到更高层次的物我和谐。
- 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同样体现了这一思想。这里“落红”可以看作是物,而作者的情感则是我;通过自我牺牲与奉献,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谐。
- 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诗中的自然景象可视为物,而诗人的情感、心境则为我;此句展示了在面对自然时的一种超脱态度。
- 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这首诗里,“人在人世”是物,而“心之远离尘嚣”则为我;展现了通过内心的修养达到与外部世界和谐共处的状态。
- 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江水、月光等自然景象作为物,而苏轼的心境和感悟则为代表“我”的部分;通过自然之美来表达对生命、宇宙的深刻思考。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