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节的拼音、解释、组词

假节的简介:

jiǎ/jià jié
1.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 2.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持符节为使臣。《汉书.卷一二.平帝纪》:「遣太仆王恽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

2. 借用符节。《战国策.燕策二》:「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假节》的详细解释

假节”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制度,主要指临时授予官员以象征身份和权力的符节。这种符节通常为竹制或木制,上饰有龙、凤等吉祥图案,并配有专门的印章。持有者可以行使一定的权力与职责,但在任期结束或者权责范围结束后要归还符节。

在古代,“假节”一词具有以下含义: 1. 象征性权力:被授予“假节”的官员可以行使类似于正式节度使的权力和职责。 2. 临时性质:通常是暂时性的安排,而不是长期任命。 3. 荣誉与信任:象征着皇帝对其的信任和授权。

5个造句

  1. 古代历史书上记载,刘备在出征益州前曾被授予假节以显示其特殊地位。
  2. 唐代名将郭子仪曾经多次被赐予假节,用于处理军事事务。
  3. 东晋时期,谢安作为宰相期间经常被授予假节来处理国家大事。
  4. 宋代的王安石在变法期间也曾短暂地拥有过假节的权利。
  5. 元代忽必烈曾派遣使者持假节出使西域,以加强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这些例子展示了“假节”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性。

分词解释

jiǎ,jià

1 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山。~话。~冒。~释。~死。虚~。真~。弄虚作~。2 借用,利用:~借。~货。~道(借路)。~手(利用他人为自己办事)。~公济私。不~思索(用不着想)。3 〔~名〕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称“片~~”,草书称“平~~”。4 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设。~使。~令。~如。~若。

jié,jiē

1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外生枝。2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两~车厢。3 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目。4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令。5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6 礼度:礼~。7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拍。~律。8 操守:~操。晚~。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9 省减,限制:~省。~制。开源~流。10 略去,简略:~选。~录。11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使~。1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