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则的拼音、解释、组词

以身作则的简介:

yǐ shēn zuò zé
身:自身;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表率。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以自身行为作为他人的榜样。语本《后汉书.卷四一.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

2. 《后汉书.卷四一.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务进仁贤以任时政,不过数人,则风俗自化矣。臣尝读书记,知秦以酷急亡国,又目见王莽亦以苛法自灭,故勤勤恳恳,实在于此。又闻诸王主贵戚,骄奢逾制,京师尚然,何以示远?故曰:「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从〕。」以身教者从1>,以言教者讼2>。夫阴阳和,岁乃丰;君臣同心,化乃成也。 〔注解〕 (1) 从:依顺。 (2) 讼:音ㄙㄨㄥˋ,争辩是非。

3. 据《后汉书.卷四一.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载,第五伦,东汉时人,字伯鱼,祖先是战国时代齐国的田氏。西汉初年,许多田氏族人共同迁徙,之后便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第五伦少年即有耿介之风,为人好义,其后为官时,一面表现出刚烈耿直的性格,一面又能体恤民情。章帝时,第五伦官任三公之位,见到许多官吏庸禄而苛刻,于是上疏给皇帝,痛斥这些官员只知用严刑竣法,而不知端正自己的行为以作为人民表率。他引《论语》中「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说明如果自己的行为不端正,人民便不会听从其所下之号令。故在上位的人,若以自身行为来教化人,受教者将心悦诚服;若只以言语来训诫人,则容易引发众人的议论。后来「以身作则」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以自身行为作为他人的榜样。

1. 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为他人的榜样。【例】父母教育子女应该以身作则,言教与身教并重。

1. 用自己的言行作为他人的榜样。如:「为人父母者应以身作则,千万不能口里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

《以身作则》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字面意思是用自身的行动作为榜样或示范。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领导者、长辈或者教师等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引导他人,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详细解释:

  • 释义:这句话的核心在于通过个人的行为展示正确的方式或标准。
  • 引申意义:它不仅指领导者或是有影响力的人应该以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作为下属、学生或者其他人的榜样;还强调在各种情境中,比如家庭、职场、教育领域等,每个人都应该以身作则,成为他人学习的对象。

造句:

  1. 领导力展现:“张经理总是以身作则,不仅工作时间长而且认真负责。这种敬业精神也感染了整个团队。”
  2. 家庭教育:“家长要以身作则,比如父母经常阅读书籍,孩子也会渐渐养成阅读习惯。”
  3. 职场行为:“在新项目开始时,李总就以身作则,第一个提出创新方案,并且亲力亲为去落实,带动了整个团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4. 社会影响:“通过志愿者活动,陈老师不仅教给学生如何帮助他人,更以实际行动践行公益精神,成为学生们心中的英雄榜样。”
  5. 个人成长:“为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小王每天早上都会坚持跑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激励周围的人一起加入健身行列。”

这些造句展示了“以身作则”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与意义,突出了其作为行为典范和积极影响的重要价值。

分词解释

1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2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3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4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5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8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9 古同“已”,已经。10 太,甚:不~急乎?11 及,连及:富~其邻。

shēn

1 人、动物的躯体,物体的主要部分:~躯。人~。~材。~段。船~。树~。2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世。献~。3 亲自,本人:自~。亲~。~教。~体力行。4 统指人的地位、品德:出~。~分(fèn )。~败名裂。5 孕,娠:~孕。6 量词,指整套衣服:做了一~儿新衣服。

zuò

1 起,兴起,现在起:振~。枪声大~。2 从事,做工:工~。~息。~业。3 举行,进行:~别(分别)。~乱。~案。~战。~报告。4 干出,做出,表现出,制造出:~恶(è)。~弊。~梗。~祟。~态。~色。~为。~难。~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5 当成,充当:~罢。~保。~伐(做媒人)。~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看,喻坐观别人成败)。6 创造:创~。写~。~曲。~者。7 文艺方面的成品:~品。不朽之~。8 同“做”。9 旧时手工业制造加工的场所:~坊。10 从事某种活动:~揖。~弄。~死。

1 模范:以身作~。2 规程,制度:规~。总~。原~。细~。3 效法:~先烈之言行。4 表示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喜。5 表示转折,却:今~不然。6 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余之罪也。7 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一~房子太小,二~参加的人数多。8 与“做”相近(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甚(做什么)。9 量词,指成文的条数:新闻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