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籍的拼音、解释、组词
民籍的简介:
mín jí
1.居民的户籍。亦指有户籍的居民。
1.居民的户籍。亦指有户籍的居民。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人民的户籍。清朝时各色人户,凡是不属于军、商、灶籍的,都编为民籍。
词语“民籍”通常指的是登记在册的民众或居民,即官方记录下的居民身份信息。这个词更多地出现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涉及到户籍制度的内容。
详细解释
- 概念:“民籍”主要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在政府所设立的户籍系统中进行登记,从而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权利与义务的一系列行为和记录。
- 内容:在古代中国,“民籍”通常包含了个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还包括家庭成员关系、出生地、居住地等详细资料。此外,在某些时期还可能包括一些财产信息和其他社会地位相关信息。
- 作用:“民籍”的管理是古代政府掌握人口动态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征税、赋役、兵役等方面的安排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造句
- 古代官府通过详细登记每个百姓的民籍信息来实行有效的治理。
- 官府需要定期核对和更新每一位居民的民籍记录,以确保税收准确无误。
- 在古代中国,人们往往会在成年之后由家长为他们申请民籍。
- 民籍是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关系到家庭命运的变化。
- 为了便于管理,国家需要对每一位新出生的婴儿进行登记,并纳入相应的民籍系统中。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