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分田的拼音、解释、组词

口分田的简介:

kǒu fēn/fèn tián
1.唐代按人口授田。每口人所受者,皆包含永业田二十亩,其余为口分田。如男丁受田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唐代按人口授田,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百亩;老及笃疾、废疾者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田。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也称为「口分」。

口分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分配制度,主要用于给官员或士兵提供生活保障。这种制度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并在唐朝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口分田"是一种临时性、非永业的土地,意指农民根据家庭人数和实际耕作能力,定期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进行耕种,以保证其基本的生活需求。

解释:

  • 分配对象:主要是官员及其家属,有时也包括士兵。
  • 耕作要求:受田者有义务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标准种植作物,通常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将收获的粮食的一部分上交国家。
  • 土地性质:这种土地不具有永久性所有权,一旦官员退休或去世,或者士兵退伍,这些土地将被收回。

造句:

  1. 在北魏时期,口分田制度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官员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
  2. 唐朝初期,朝廷推行了更为完善的口分田政策,使得更多的人受益于这一制度。
  3. 按照当时的口分田规则,农民只有在特定的耕作区域内种植作物才有权获得相应的粮食补偿。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到了明清时期,口分田制度逐渐被更加灵活的土地分配机制所替代。
  5. 为了确保官员能够安心履行职责,朝廷往往会给予他们一定数量的口分田作为生活保障。

分词解释

kǒu

1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2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3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4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5 破裂的地方:~子。

fēn,fèn

1 区划开:~开。划~。~野(划分的范围)。~界。~明。条~缕析。~解。2 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发。~忧。~心劳神。3 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会。~行(háng )。4 散,离:~裂。~离。~别。~崩离析。~门别类。5 辨别:区~。~析。6 区划而成的部分:二~之一。7 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春~。秋~。

tián

1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野。耕~。2 和农业有关的:~家。~园。3 古同“畋”,打猎。4 古同“佃”,耕作。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