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相战,不斩来使的拼音、解释、组词

两国相战,不斩来使的简介:

liǎng guó xiāng zhàn,bù zhǎn lái shǐ
指作战双方不能杀来往的使者。

  • AI解释

《两国相战,不斩来使》这句话源自中国古代典籍,表达了一种道德和人道的原则。其核心意思是在国家或民族之间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即使对方派遣使者进行和平谈判或者传递信息,也不应该将其视为攻击的一方而加以杀害。

这种原则强调了尊重和平使者的使命和意图的重要性,以及在战争中维持某些基本的人道主义规则的必要性。它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礼节、仁义与和平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对人性和道德标准的一种坚守。

造句

  1. 他一直坚持认为两国相战时,不应该斩来使,这是维护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2. 在那样激烈的战争环境下,他依然坚信‘两国相战,不斩来使’的理念。
  3. 使者虽然身处敌方阵营,但按照古代的礼仪规则,他应该被尊重并确保安全返回,这是我们遵循的原则——‘两国相战,不斩来使’。
  4. 虽然双方已经进入战争状态,但我们依然坚持在和平谈判时要遵守‘两国相战,不斩来使’这一原则,以维护人道主义精神。
  5. 他引用‘两国相战,不斩来使’这句话,劝说双方在紧张的局势下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将对方的使者视为敌人。

这些句子不仅体现了该成语的核心思想,同时也展示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方式。

分词解释

liǎng

1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个黄鹂。~本书。2 双方:~可。~边。~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旁。~侧。~袖清风。~败俱伤。3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4 表示不定数目:~下子。~着儿(zhāor )。

guó

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2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3 姓。

xiāng,xiàng

1 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互~。~等。~同。~识。~传(chuán )。~符。~继。~间(jiàn )。~形见绌。~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更加显出双方的长处)。2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信。~烦。~问。3 亲自看(是否中意):~亲。~中(zhòng)。4 姓。

zhàn

1 打仗:~争。~机。~绩。~略。~术。~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2 泛指争斗,比高下:论~。争~。3 发抖:~抖。寒~。胆~心惊。4 姓。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zhǎn

1 砍断:~断。~首。~决。~除。~草除根。~钉截铁。先~后奏。披荆~棘。

lái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5 做某个动作:胡~。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12 表示语气,归去~兮!13 姓。
使

shǐ

1 用:~用。~劲。~役。~力。~钱。2 派,差谴:~唤。~命。~女。3 让,令,叫:迫~。4 假若:假~。即~。5 奉命办事的人:~者。大~。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