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旨的拼音、解释、组词

中旨的简介:

zhōnɡ zhǐ
1.皇帝的诏谕。 2.唐宋以后不经中书门下而由内廷直接发出的敕谕。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皇帝的谕旨。唐.罗隐〈使者〉诗:「使者衔中旨,崎岖万里行。」《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乃诏陪侍,奉述中旨;末臣庸蔽,敢同献赋。」也称为「中诏」。

2. 唐、宋以后,不经中书门下而由内廷直接发出的敕谕。《宣和遗事.前集》:「贯由此恃功,稍专军政,选置将吏,皆取中旨,不复关朝廷矣。」《明史.卷一七九.邹智传》:「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3. 符合天子的意旨。《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起予圣怀,发言中旨。」《旧唐书.卷一四八.裴垍传》:「垍小心敬慎,甚称中旨。」

词语详解:《中旨

解释: “中旨”一词,在古代汉语中,通常指皇帝在未经正式御前会议讨论或未通过宰相等高级官员传达的情况下,直接下达的指示、命令或者决策。这个词体现了古代政治体制中的某种特殊性——即皇帝个人意志可以直接影响甚至改变国家政策和日常治理事务的方式。在中国历史上,“中旨”往往与秘密、紧急或者需要迅速执行的情况相关联。

例句:

  1. 史书记载: 在明初,朱元璋为了加快决策速度,经常通过“中旨”的方式直接下达到相关部门,这种方式有时被用于处理国家大事中的紧急事务。
  2. 文学作品: 清代小说《红楼梦》中提到,“贾府上下无不奉行‘中旨’”,意即贾府内所有行动都要根据贾母或其他高层领导的指示行事。
  3. 现代应用: 假设某公司在面对市场突发状况时,董事长突然提出一项关键决策,尽管还未经过董事会讨论,员工们便遵照执行了。这可以类比为“中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体现。
  4. 电影场景: 在古装剧《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帝通过内廷官员秘密下达一条关于吏治改革的“中旨”,改变了朝堂上的一系列权力结构。
  5. 学术讨论: 有学者研究指出,“中旨”制度反映了古代政治决策过程中的某种不透明性和集中性特征,这对于现代政治学和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些句子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中旨”的概念及其在各种情境下的应用。

分词解释

zhōng,zhòng

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辍(中途停止进行)。~等。~流砥柱。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5 特指“中国”:~式。~文。6 适于,合于:~看。

zhǐ

1 意义,目的:意~。要~。主~。言近~远。2 封建时代称帝王的命令:~令。奉~。3 美味:~酒。甘~。~蓄(贮藏的美好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