袒帻的拼音、解释、组词
袒帻的简介:
tǎn zé
1.谓头包发巾而不戴冠。
1.谓头包发巾而不戴冠。
- AI解释
《袒帻》是古代中国服饰文化中的一种衣着方式,特指官员或贵族在正式场合下,解去头巾或冠帽露出前额的行为。这一习俗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记载,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尚和服饰礼仪。
解释: - 袒:本意为脱去衣物,这里特指解开。 - 帻:古代的一种头巾,通常是圆形状,可以覆盖头部的一部分或全部。
《袒帻》在古代的使用场景通常与举行典礼、仪式或表示某种谦逊态度有关。这种行为体现了古代中国注重礼仪和等级制度的特点。
以下是五个包含“袒帻”的句子:
- 在古代祭祀大典上,王侯贵族们常常脱去头巾坦露前额以示对神灵的尊敬。
- 为了表达谦卑与敬意,在朝会上官员解开了头巾,“袒帻”而立,等待圣旨。
- 古代文人画中常可见士大夫在书房静思时“袒帻”,表现出一种超然脱俗的精神状态。
- 在古代戏曲表演中,每当重要角色出场前,演员们会按照剧目要求解下头巾,“袒帻”亮相以增加戏剧张力和视觉效果。
- 《史记》记载:“……及王坐,群臣莫敢言。独龙川侯贯高、颍阳侯成安君陈余奋舌相谏……皆自袒帻而跪进谏书。”此处描述了在重要场合官员们坦露前额、恭敬进言的情景。
以上句子旨在通过不同的语境和场景,展示“袒帻”这一行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多样性和象征意义。
分词解释
袒
tǎn
1 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露。2 不公正地维护一方:~护。偏~。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