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子手巾的拼音、解释、组词

羊肚子手巾的简介:

yáng/xiáng dù/dǔ zǐ shǒu jīn
1.见"羊肚手巾"。

  • AI解释

羊肚子手巾》一词源自中国北方地区的民间表达,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服饰或用品,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在日常口语中,“羊肚子手巾”特指一种圆形、可折叠的手帕,通常用棉布或其他轻薄的面料制成,因其形状类似羊的腹部而得名。这种手巾多用于包头、擦汗或是作临时包裹之用。

详细解释

  • 用途:在传统农村生活中,“羊肚子手巾”是一种多功能的日常用品,尤其受到女性和劳动者的喜爱。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在特定情境下还象征着一种生活方式或文化传承。
  • 文化意义:“羊肚子手巾”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也是中国北方特别是陕北地区的一种文化符号。在民歌、民俗活动中频繁出现这一词汇,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造句

  1. 在那个时代,每个劳动妇女都会携带一块“羊肚子手巾”,用来擦汗和包扎伤口。
  2. 那首老歌里唱道:“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 用“羊肚子手巾”包裹住食物,在田间地头吃上一口,别有一番风味。
  4. 村里的老人们总爱说:“人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到了穿‘羊肚子手巾’的时候就都一样了。”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平等的向往,也体现了这种传统用品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5. 在陕北地区的婚礼上,新娘头上佩戴着“羊肚子手巾”,显得格外美丽与庄重。

分词解释

yáng,xiáng

1 哺乳动物,反刍类,一般头上有一对角,品种很多:绵~。黄~。羚~。~羔。~毫。~肠线。~肠小道。2 姓。

dù,dǔ

1 腹部,胸下腿上的部分,亦指人的肠胃部分:~子。~胁。~皮。牵肠挂~(挂念,不放心)。2 器物下面的中心部分:炉~儿。3 圆而凸起像肚子的:腿~子。手指头~儿。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

shǒu

1 人使用工具的上肢前端:~心。棘~(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着(zhuó)~(开始做,动手)。~不释卷。2 拿着:人~一册。3 亲自动手:~稿。~迹。~令。~书(a.笔迹;b.亲笔书信)。4 技能、本领:~法(技巧,方法)。~段。留一~。5 做某种事情或擅长某种技能的人:国~。扒~。生产能~。6 小巧易拿的:~枪。~册。

jīn

1 擦东西或包裹、覆盖东西的用品,多用纺织品制成:手~。围~。领~。枕~。餐~。~帼(“帼”是古代妇女的头巾,指妇女,如“~~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