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徭的拼音、解释、组词
外徭的简介:
wài yáo
1.指征发戍边的徭役。
1.指征发戍边的徭役。
- AI解释
《外徭》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派遣或前往外地服役、劳作的情况。这一概念多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和官职制度描述中,主要涉及军队、农民等被征调前往边疆地区或者其他需要人手的地方执行任务或者参与工程建设等情况。
在更具体的情境下,“外徭”通常指的是: 1. 军事派遣:指士兵或军队被派往外地驻防或作战。 2. 农民劳役:指农民因政府需求而被征调到外地进行公共工程的建设,如修筑堤坝、挖渠、修建道路等。
以下是使用“外徭”一词造句的例子:
- 由于边疆战事紧急,朝廷不得不大量调动兵力前往前线执行外徭任务。
-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防建设,实施了大规模的外徭政策,征调各地民众参与长城的修筑工程。
- 李将军曾被派往北方边境地区进行外徭,负责训练士兵并抵御敌军入侵。
- 由于水灾严重,朝廷派遣大量农民前往南方受灾地区执行外徭任务,协助重建家园和治理水患。
- 在古代,官员为了考察各地情况、实施赈灾救济等任务而经常需要被派往外地执行外徭工作。
分词解释
外
wài
1 与“内”、“里”相对:~边。~因。里应(yìng )~合。~行(háng )。2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国。~路(同“外地”)。~族。~省。~星人。3 指“外国”:~域。~宾。~商。4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公。~婆。~甥。5 称岳父母:~父。~姑(岳母)。6 称丈夫:~子(亦指非婚生之子)。7 关系疏远的:~人。8 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号(绰号)。~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传(zhuàn )。9 传统戏剧角色名:~旦。~末。~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