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1332-1385)的拼音、解释、组词
徐达(1332-1385)的简介:
xú dá (1332-1385)
明初大将。字天德,濠州(治今安徽凤阳)人。农家出身。元末参加朱元璋军,有勇谋,与常遇春齐名。被朱元璋任为大将军,攻灭张士诚,又北伐灭元,并分兵平定北方各地。后又连年出击元将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任右丞相,封魏国公。死后追封中山王。
明初大将。字天德,濠州(治今安徽凤阳)人。农家出身。元末参加朱元璋军,有勇谋,与常遇春齐名。被朱元璋任为大将军,攻灭张士诚,又北伐灭元,并分兵平定北方各地。后又连年出击元将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任右丞相,封魏国公。死后追封中山王。
- AI解释
徐达(1332-1385),是明代开国功臣之一,军事家、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苏省濠州(今徐州)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元末农民起义中逐渐崭露头角,并最终成为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和重要将领。
详细解释
- 生平:徐达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被封为魏国公,后又迁升至中山王。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与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 军事贡献:徐达在多次战役中的表现突出,特别是在消灭陈友谅的过程中,成功占领了武昌城,并指挥军队攻占了大都(今北京),参与了明朝开国后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行动。
- 政治影响:作为朱元璋的重要谋士之一,徐达不仅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在辅助明太祖巩固政权、制定国家政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造句
- 徐达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地平定了南方割据势力。
- 在与张士诚的长期交锋中,徐达逐渐确立了自己作为明朝开国功臣的地位。
- 洪武年间,徐达凭借出色的指挥才能,多次战胜敌军,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
- 为了表彰徐达对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朱元璋授予他“中山王”的封号。
- 徐达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领袖,还积极参与朝政,为明朝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以上解释和造句,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徐达在明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
分词解释